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绪论 | 第15-33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7-29页 |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 第17-23页 |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 第23-29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 第33-80页 |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 第33-55页 |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 第33-41页 |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 第41-55页 |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 第55-77页 |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 第55-58页 |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 第58-77页 |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 第77-80页 |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 第80-133页 |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 第82-88页 |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 第88-106页 |
(一) 从革命报人到著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 第89-100页 |
(二) "著述医"陈垣的医学著述及其历史影响 | 第100-106页 |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 第106-124页 |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 第106-113页 |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 第113-116页 |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 第116-124页 |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 第124-133页 |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 第133-187页 |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 第134-148页 |
(一) 时空分布 | 第134-135页 |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 第135-141页 |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 第141-148页 |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 第148-157页 |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 第149-150页 |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 第150-151页 |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 第151-152页 |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 第152-154页 |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 第154-157页 |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 第157-187页 |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 第158-164页 |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 第164-180页 |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 第180-187页 |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 第187-249页 |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 第187-191页 |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 第188-189页 |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 第189-191页 |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 第191-209页 |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 第191-200页 |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 第200-206页 |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 第206-209页 |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 第209-222页 |
(一) 《山东卫生》 | 第210-211页 |
(二) 《健康报》(复刊) | 第211-217页 |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 第217-222页 |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 第222-249页 |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 第223-226页 |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 第226-230页 |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 第230-234页 |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 第234-241页 |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 第241-249页 |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 第249-327页 |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9-270页 |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 第250-252页 |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 第252-258页 |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 第258-261页 |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 第261-270页 |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 第270-285页 |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 第270-275页 |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 第275-279页 |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 第279-285页 |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 第285-302页 |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 第286-294页 |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 第294-297页 |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 第297-299页 |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 第299-302页 |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 第302-327页 |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 第302-308页 |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 第308-317页 |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 第317-327页 |
本文结论 | 第327-3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30-349页 |
致谢 | 第349-3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51-352页 |
附录 | 第352-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