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第一部分 润肤消炎洗剂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评价 | 第15-38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21页 |
| 一 中医治疗AD的部分现代文献研究 | 第15-17页 |
| 二 AD的西医局部治疗 | 第17-21页 |
| 第二章 润肤消炎洗剂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评价 | 第21-38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 (一) 一般情况 | 第25-27页 |
| (二) 治疗前后局部皮损积分和瘙痒积分变化 | 第27-29页 |
| (三) 治疗前、中、后急性皮损和慢性皮损积分变化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四) 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 第30-31页 |
| (五) 不良反应的分析 | 第31页 |
| (六) 摄像 | 第31-33页 |
| 四 讨论 | 第33-38页 |
| (一) 研究设计方法的探讨 | 第33页 |
| (二) 剂型选择的探讨 | 第33-34页 |
| (三) 润肤消炎洗剂的组方和药物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34-36页 |
| (四) 润肤消炎洗剂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36-37页 |
| (五) 润肤消炎洗剂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探讨 | 第37-38页 |
| 第二部分 润肤消炎洗剂对特应性皮炎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影响 | 第38-53页 |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的文献研究 | 第38-43页 |
| 第二章 特应性皮炎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情况和药敏的研究 | 第43-50页 |
|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43页 |
| 二 结果 | 第43-47页 |
| (一) 一般情况 | 第43-44页 |
| (二) AD皮损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情况 | 第44-45页 |
| (三) AD皮损金葡菌检出率和细菌菌落密度 | 第45页 |
| (四) AD皮损金葡菌检出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取材部位皮损类型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 (五) AD皮损金葡菌的细菌菌落密度与皮损类型、SCORAD分值的相关性 | 第46页 |
| (六) AD皮损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分析 | 第46-47页 |
| (七) AD皮损中MRSA的检出情况 | 第47页 |
| 三 讨论 | 第47-49页 |
| (一) AD皮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48页 |
| (二) 针对AD皮损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的抗生素选择 | 第48-49页 |
| 四 思考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润肤消炎洗剂对特应性皮炎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影响 | 第50-53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50页 |
| 三 结果 | 第50-52页 |
| 四 讨论 | 第52-53页 |
| 第三部分 润肤消炎洗剂对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53-62页 |
| 第一章 皮肤屏障功能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的文献研究 | 第53-59页 |
| 第二章 润肤消炎洗剂对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 | 第59-62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59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59页 |
| 三 结果和分析 | 第59-61页 |
| 四 讨论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