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部分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2-22页 |
第1章 糖耐量减低与中医肝脾的相关性 | 第12-15页 |
1 脾损致消 | 第12-13页 |
2 肝郁致消 | 第13-14页 |
3 肝脾不和致消 | 第14页 |
4 肝脾不和产生浊毒 | 第14页 |
5 治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中医体质辨证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 源流 | 第16页 |
2 中医体质分类研究 | 第16-17页 |
3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侯的区别认识 | 第17页 |
4 中医体质的生物学研究 | 第17-18页 |
5 中医体质与发病的相关性 | 第18页 |
6 中医体质与治疗 | 第18-19页 |
7 中医体质与糖调节受损相关研究 | 第19页 |
第3章 精神量表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 精神量表的含义与分类 | 第19页 |
2 常见精神量表 | 第19-20页 |
3 精神量表在中医情志研究中的价值 | 第20页 |
4 精神量表的应用研究列举 | 第20-21页 |
5 精神因素与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列举 | 第21页 |
6 小结 | 第21-22页 |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2页 |
第1章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2-2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 实施方案 | 第22-23页 |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3-25页 |
4 可行性分析 | 第25页 |
5 可能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5-26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 第26-32页 |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26页 |
2 对患者中医总体与单项症状的疗效 | 第26-29页 |
3 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 第29页 |
4 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 第29-30页 |
5 对患者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30页 |
6 对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的影响 | 第30页 |
7 对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的影响 | 第30-31页 |
8 对其他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31页 |
9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31-32页 |
第3部分 讨论 | 第32-36页 |
1 舒和胶囊方解及功效 | 第32页 |
2 关于从中医肝脾论治IGT的治疗思路 | 第32页 |
3 关于IGT的中医命名:"脾瘅" | 第32-33页 |
4 关于体质辨证 | 第33-34页 |
5 关于精神症状量表 | 第34-35页 |
6 中医中药的优势 | 第35页 |
7 研究拓展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