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城市化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 第11页 |
·区域城市化的滞后约束 | 第11-14页 |
·重庆市城市化滞后发展的现实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切入点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切入点 | 第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第2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理论分析 | 第26-34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城市化 | 第26页 |
·产业结构演变 | 第26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 | 第26-27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 | 第27-28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过程 | 第28-30页 |
·前工业化时期城市离散式发展 | 第28-29页 |
·工业化时期城市集聚发展 | 第29页 |
·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结构与功能高级化 | 第29-30页 |
·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理论借鉴 | 第30-34页 |
·集聚经济理论 | 第30页 |
·扩散效应理论 | 第30-31页 |
·地租差异理论 | 第31-32页 |
·空间近邻效应理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制 | 第34-54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偏差 | 第34-38页 |
·偏差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偏差分析 | 第35-36页 |
·偏差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 第36-38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 | 第38-48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的评价指标 | 第39页 |
·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时序变化 | 第39-41页 |
·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空间分异 | 第41-48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的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资源禀赋因素 | 第48页 |
·交通区位因素 | 第48-49页 |
·投资因素 | 第49-51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的动力机制 | 第51-54页 |
·要素集聚与扩散机制 | 第51-52页 |
·土地区位差异机制 | 第52页 |
·空间近邻引导机制 | 第52-54页 |
第4章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的作用方式 | 第54-64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实证分析 | 第54-59页 |
·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54-56页 |
·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的模型分析 | 第56-59页 |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作用方式 | 第59-64页 |
·城镇体系构建与城镇产业有序分工 | 第59-60页 |
·城市化模式转变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第60-62页 |
·开发区培育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 第62-64页 |
第5章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的作用路径 | 第64-69页 |
·城市功能空间的整合与布局 | 第64-65页 |
·都市区空间发展的调控对策 | 第65-66页 |
·城乡整合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66-67页 |
·区域空间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9-7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71-72页 |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