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传统工艺的独特性研究及设计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导论: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8-12页 |
·缘起 | 第8-9页 |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研究的学术及实用意义 | 第9页 |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0页 |
·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论文展开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2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渊源考 | 第12-16页 |
·历史的脚步:分水油纸伞起源考 | 第12页 |
·文化的熏染:巴蜀文化与分水油纸伞的内在关联 | 第12-14页 |
·文化润透 | 第12-13页 |
·民族张力 | 第13-14页 |
·地域与经济的潜在助推力:分水油纸伞出现之成因说 | 第14-16页 |
3 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及其独特性分析 | 第16-36页 |
·自然之美:质料选配 | 第16-18页 |
·天然材质的选取 | 第16-17页 |
·伞体配件的制作 | 第17-18页 |
·初上之美:伞体装合 | 第18-21页 |
·坯子与衬子的扣接 | 第18-19页 |
·伞架道线 | 第19-20页 |
·网伞 | 第20-21页 |
·棱角之美:伞面分切 | 第21-22页 |
·绝美之美:石印制版 | 第22-26页 |
·绘纸制作 | 第23页 |
·石板绘图 | 第23-24页 |
·油墨涂刷 | 第24-25页 |
·绘制拓印成图 | 第25-26页 |
·成器之美:初伞成型 | 第26-31页 |
·糊伞 | 第26-28页 |
·晾伞 | 第28-29页 |
·油伞 | 第29-30页 |
·烤伞 | 第30-31页 |
·锦上之美:彩丝穿伞 | 第31-36页 |
4 分水油纸伞艺术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 | 第36-52页 |
·分水油纸伞之种类细分 | 第36-42页 |
·平伞 | 第36-37页 |
·花伞 | 第37-38页 |
·精伞 | 第38-39页 |
·技伞 | 第39-41页 |
·形伞 | 第41-42页 |
·分水油纸伞之内涵探究 | 第42-47页 |
·文化意涵 | 第42-45页 |
·哲学意蕴 | 第45-46页 |
·艺术精神 | 第46-47页 |
·分水油纸伞审美特征 | 第47-52页 |
·自然和谐之美 | 第47页 |
·质朴素净之美 | 第47-48页 |
·几何结构之美 | 第48页 |
·精神内涵之美 | 第48页 |
·内容形式之美 | 第48-50页 |
·传统技艺之美 | 第50-52页 |
5 分水油纸伞在现代设计中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68页 |
·现代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52-53页 |
·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 第52页 |
·现代设计与传统民俗艺术之间的隐性关联 | 第52-53页 |
·现代语境下分水油纸伞的发展空间研究 | 第53-56页 |
·分水油纸伞民间艺术形态解读 | 第53-54页 |
·分水油纸伞发展现状 | 第54-55页 |
·经济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矛盾 | 第55页 |
·技术更新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 | 第55-56页 |
·文化变迁与传统工艺的继承矛盾 | 第56页 |
·分水油纸伞的原生态与市场态 | 第56页 |
·蜕变——平面设计中的符号异变 | 第56-59页 |
·化繁为简 | 第57-58页 |
·变形归纳 | 第58页 |
·添加符号 | 第58页 |
·纹样抽象 | 第58-59页 |
·创造——环境设计中的形式解构 | 第59-62页 |
·会场展厅 | 第59-60页 |
·文化消费 | 第60-61页 |
·娱乐消费 | 第61-62页 |
·现代家居 | 第62页 |
·再生——市场营销中的观念转换 | 第62-65页 |
·装饰市场 | 第62页 |
·婚俗喜庆市场 | 第62-63页 |
·企业市场 | 第63-64页 |
·主题性生态民俗旅游及旅游纪念品市场 | 第64页 |
·儿童市场 | 第64-65页 |
·腾跃——品牌形象的设计重塑 | 第65-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8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B.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伞谱 | 第75-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