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越轨少年转向处遇制度的含义及合理性 | 第12-16页 |
(一) 越轨少年转向处遇制度的含义 | 第12-13页 |
(二) 越轨少年转向处遇制度的合理性 | 第13-16页 |
二、越轨少年转向处遇制度的历史沿革与中国实践 | 第16-19页 |
(一) (西方)越轨少年转向处遇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二) 中国越轨少年转向处遇的实践尝试 | 第17-19页 |
三、中国越轨少年转向处遇之非犯罪化制度 | 第19-25页 |
(一) 暂缓立案 | 第20-22页 |
(二) 酌定不起诉与暂缓起诉 | 第22-25页 |
1. 酌定不起诉 | 第22-23页 |
2. 暂缓起诉 | 第23-25页 |
四、中国越轨少年转向处遇之非刑罚化制度 | 第25-29页 |
(一) 增加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形 | 第26-27页 |
(二) 丰富刑罚替代性措施 | 第27-29页 |
五、中国越轨少年转向处遇之非监禁化制度 | 第29-42页 |
(一) 非监禁化强制措施——以取保候审为代表 | 第29-32页 |
(二) 实现非监禁化的程序——暂缓判决 | 第32-35页 |
(三) 非监禁刑——管制 | 第35-37页 |
(四) 行刑的非监禁化——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 | 第37-42页 |
1. 缓刑 | 第37-41页 |
2. 假释与监外执行 | 第41-42页 |
六、越轨少年转向处遇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42-48页 |
(一) 社区矫正制度 | 第42-45页 |
(二) 越轨少年社会帮教制度 | 第45-48页 |
1. 社会帮教的启动主体的多元性和社会帮教的协议性 | 第45-46页 |
2. 社会帮教主体的社会性和统一性 | 第46-47页 |
3. 社会帮教的“帮”和“教”结合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