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氢能源 | 第12页 |
| ·制氢技术 | 第12页 |
| ·燃料电池技术 | 第12-13页 |
| ·富氢气体中CO 的净化方法 | 第13-15页 |
| ·物理方法 | 第13-14页 |
| ·化学方法 | 第14-15页 |
| ·CO、CO_2甲烷化机理 | 第15-17页 |
| ·CO 优先甲烷化催化剂 | 第17-22页 |
| ·活性组分 | 第17-20页 |
| ·载体 | 第20-21页 |
| ·助剂 | 第21-22页 |
| ·微反应器的应用 | 第22-29页 |
| ·微反应器的特性 | 第22-24页 |
| ·微反应器的发展现状 | 第24-29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1页 |
|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31-40页 |
|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 ·Al_2O_3溶胶的制备 | 第32-33页 |
| ·纳米Al_2O_3载体的制备 | 第33页 |
| ·4Ni-2Ru/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页 |
| ·催化剂的涂布 | 第33-34页 |
| ·微反应器的创制 | 第34-35页 |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5-36页 |
| ·数据处理 | 第36-38页 |
|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8-40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8页 |
| ·X 射线衍射方法(XRD) | 第38页 |
| ·程序升温还原(TPR) | 第38页 |
| ·催化剂与镍骨架结合强度测试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研究 | 第40-49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催化剂涂布方法的影响 | 第40-43页 |
| ·活性评价 | 第40-41页 |
| ·TPR 和XRD 表征 | 第41-43页 |
| ·催化剂涂层的性能 | 第43页 |
|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活性评价 | 第43-44页 |
| ·XRD 表征 | 第44-45页 |
| ·焙烧方法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催化剂负载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催化剂涂层与镍骨架结合强度测试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反应工艺条件的考察 | 第49-60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49-52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空速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原料气组成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原料气中加入 O_2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原料气中CO 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反应器串联 | 第55-56页 |
| ·不同ppi 泡沫镍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催化剂的稳定性的考察 | 第57-59页 |
|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第57-58页 |
| ·XRD 表征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