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12-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渊源 | 第12-15页 |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说起 | 第12-1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渊源 | 第13-14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规定 | 第14-1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 | 第15-1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 | 第15页 |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界定 | 第15-1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 | 第16-19页 |
·综合集中性 | 第16-17页 |
·活态变化性 | 第17页 |
·传承性 | 第17-18页 |
·流变性 | 第18页 |
·区域性 | 第18页 |
·民族性 | 第18页 |
·沉淀性 | 第18-1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文化遗产的关系 | 第19-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 第1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 第19-2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 | 第20-2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 | 第21-22页 |
3 国际法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22-3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法律理念的流变 | 第22-2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的主要意义 | 第23-26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特定文化主体权利的实现 | 第23-25页 |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繁荣世界文化发展 | 第25页 |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各国和谐发展 | 第25-26页 |
·有利于解决各种国际社会危机及各国社会问题 | 第2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国家主权原则 | 第26-27页 |
·合理分配利益原则 | 第27页 |
·尊重原则 | 第27页 |
·国际间合作原则 | 第27-28页 |
·国际法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基本构成 | 第28-3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 | 第28-3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内容 | 第30-3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内容 | 第32-34页 |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方式 | 第34-40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方式 | 第34-36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法方式 | 第36-38页 |
·遗产名录制度 | 第36-37页 |
·确认制度 | 第37页 |
·缔约国的责任制度 | 第37-38页 |
·国际合作和援助制度 | 第38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人权法方式 | 第38-40页 |
5 境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 | 第40-46页 |
·日本 | 第40-42页 |
·韩国 | 第42-43页 |
·法国 | 第43-44页 |
·中国台湾 | 第44-46页 |
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46-50页 |
·中国知识产权法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46-47页 |
·中国人权法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第47-48页 |
·中国环境法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48-50页 |
7 结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 第50-55页 |
·法律比较的启示之一 | 第50-51页 |
·启示之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原则 | 第51-53页 |
·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立法原则 | 第51页 |
·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保护原则 | 第51-52页 |
·国内立法与国际保护相接轨 | 第52-53页 |
·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 | 第53页 |
·启示之三:各项具体制度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