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银莲花离体快繁体系的优化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植物离体组培快繁技术概述 | 第12-16页 |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 第12页 |
·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与组织培养 | 第12页 |
·离体快繁的程序 | 第12-14页 |
·快繁过程中褐变现象的研究 | 第14-16页 |
·组织培养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16-18页 |
·评价组培苗品质优劣的几种常规方法 | 第18-19页 |
·林荫银莲花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20-2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3 林荫银莲花离体快繁体系的优化 | 第23-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页 |
·无菌材料的来源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6-BA对芽苗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 第23-25页 |
·拟球茎的诱导培养 | 第25-26页 |
·褐变的控制 | 第26页 |
·生根培养的优化 | 第26-27页 |
·炼苗移栽 | 第27-28页 |
·组培苗与野生种外观形态的比较 | 第28页 |
·结果观测和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6-BA对芽苗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不定芽增殖试验 | 第28页 |
·拟球茎诱导试验 | 第28页 |
·褐变的控制 | 第28页 |
·生根培养试验 | 第28页 |
·炼苗移栽试验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57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6-BA对芽苗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定芽的增殖 | 第30-44页 |
·拟球茎的诱导 | 第44-49页 |
·褐变的控制 | 第49-50页 |
·生根培养 | 第50-54页 |
·炼苗移栽 | 第54-56页 |
·组培苗与野生种外观的比较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60页 |
·激素对林荫银莲花离体快繁的影响 | 第57页 |
·"激素累积"效应 | 第57-58页 |
·增殖培养的"群体效应" | 第58页 |
·有效增殖的问题 | 第58页 |
·继代次数 | 第58页 |
·有机添加物 | 第58页 |
·拟球茎的增殖 | 第58-59页 |
·降低成本的研究 | 第59页 |
·褐变的解决 | 第59页 |
·活性炭的作用 | 第59-60页 |
·炼苗移栽 | 第60页 |
4 地乌组培品、野生品与栽培品的有效成分对比分析 | 第60-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6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1-62页 |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第62页 |
·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第62页 |
·高效液相法检验组培地乌和野生地乌的差异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野生地乌、栽培地乌和组培地乌的可溶性糖含量 | 第63-64页 |
·野生地乌、栽培地乌和组培地乌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64页 |
·野生地乌、栽培地乌和组培的地乌总皂苷含量 | 第64-65页 |
·野生地乌、栽培地乌和组培地乌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组培地乌与野生地乌高效液相图谱比较 | 第66-6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7页 |
5 全文结论 | 第67-70页 |
·离体快繁体系的优化 | 第68页 |
·有效成分的分析对比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附录 (图版) | 第8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