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目录 | 第1-8页 |
图目录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互联网面对的安全威胁 | 第12页 |
·入侵检测对于互联网安全的作用 | 第12-13页 |
·包捕获对于入侵检测系统的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基于多核架构的包捕获模型 | 第15-16页 |
·千兆线速包捕获 | 第16-17页 |
·负载均衡算法 | 第17页 |
·并发无锁通信队列 | 第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于软件的包捕获优化技术 | 第18-26页 |
·Linux 标准包处理流程 | 第18-21页 |
·Linux 网络设备驱动结构 | 第19页 |
·Linux 内核TCP/IP 协议栈传输模型 | 第19-21页 |
·基于软件的包捕获 | 第21-25页 |
·Linux 标准内核包捕获技术 | 第21-22页 |
·NAPI 包捕获技术 | 第22-23页 |
·PACKET_MMAP 包捕获技术 | 第23页 |
·PF_RING 与nCap | 第23-25页 |
·DMA ring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Multi-DMA ring 包捕获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第26-44页 |
·Multi-DMA ring 设计 | 第26-31页 |
·覆盖方式内存分配策略 | 第27-28页 |
·连续的内存映射机制 | 第28-29页 |
·轮询引擎设计 | 第29-31页 |
·Multi-DMA ring 实现 | 第31-43页 |
·Intel PCIe 系列网卡简介 | 第31-34页 |
·e1000e 驱动分析 | 第34-36页 |
·内核代理实现 | 第36-40页 |
·轮询引擎实现 | 第40-41页 |
·DMA 缓冲区的扩展 | 第41-42页 |
·内存Cache 一致性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一种基于 Bloom Filters 的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 | 第44-52页 |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目标 | 第45-46页 |
·BAHH 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46-51页 |
·Bloom Filters 原理 | 第46-47页 |
·算法流程 | 第47-48页 |
·映射函数构造 | 第48-49页 |
·负载的确定与权值的调整 | 第49-50页 |
·哈希函数选择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多核架构的包捕获系统 | 第52-59页 |
·多核技术 | 第52-53页 |
·多核编程 | 第53页 |
·基于多核的包捕获系统的实现 | 第53-58页 |
·基于CPU 亲和性的进程绑定机制 | 第54-55页 |
·基于流标识的任务划分 | 第55页 |
·基于并发无锁队列的核间通信机制 | 第55-57页 |
·基于MXX\SSE 指令集的内存拷贝优化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第59-70页 |
·Multi-DMA ring 测试 | 第59-62页 |
·测试目的 | 第59页 |
·测试环境 | 第59页 |
·功能测试与分析 | 第59-60页 |
·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60-61页 |
·CPU 空闲率测试与分析 | 第61-62页 |
·负载均衡算法测试 | 第62-67页 |
·测试目的 | 第62页 |
·测试环境 | 第62-63页 |
·重映射率测试与分析 | 第63-64页 |
·负载均衡度测试与分析 | 第64-65页 |
·算法可扩展性测试与分析 | 第65-67页 |
·基于多核的包捕获系统测试 | 第67-69页 |
·测试目的 | 第67页 |
·测试环境 | 第67-68页 |
·吞吐率测试与分析 | 第68-69页 |
·CPU 空闲率测试与分析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束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