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轻质混凝土论文

泡沫混凝土的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泡沫混凝土概述第12-20页
        1.2.1 泡沫混凝土的概念第12-13页
        1.2.2 泡沫混凝土的分类第13-14页
        1.2.3 化学法制备泡沫混凝土原理第14-16页
        1.2.4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第16-17页
        1.2.5 泡沫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泡沫混凝土砌块的概述第20-21页
        1.3.1 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应用第20-21页
        1.3.2 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第21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5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第24-30页
    2.1 试验主要原材料第24-27页
    2.2 试验方法第27-30页
        2.2.1 制备方法第27页
        2.2.2 性能测试第27-30页
第三章 矿物掺合料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30-42页
    3.1 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30-32页
        3.1.1 粉煤灰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0-31页
        3.1.2 粉煤灰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31页
        3.1.3 粉煤灰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第31-32页
    3.2 硅灰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32-34页
        3.2.1 硅灰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的影响第32页
        3.2.2 硅灰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2-33页
        3.2.3 硅灰对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第33页
        3.2.4 硅灰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33-34页
    3.3 矿渣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第34-36页
        3.3.1 矿渣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的影响第34-35页
        3.3.2 矿渣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5页
        3.3.3 矿渣对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第35-36页
        3.3.4 矿渣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36页
    3.4 磷渣复合粉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第36-40页
        3.4.1 磷渣复合粉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7-38页
        3.4.2 磷渣复合粉对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第38-39页
        3.4.3 磷渣复合粉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外加剂以及水胶比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2-50页
    4.1 硬脂酸钙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2-43页
    4.2 稳泡剂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第43-46页
        4.2.1 聚丙烯酰胺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3-44页
        4.2.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4.3 水胶比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6-48页
        4.3.1 水胶比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的影响第47页
        4.3.2 水胶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橡胶粉末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50-54页
    5.1 试验方案第50页
    5.2 橡胶粉末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的影响第50-51页
    5.3 橡胶粉末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51-52页
    5.4 橡胶粉末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52页
    5.5 橡胶粉末对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第52-53页
    5.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玄武岩纤维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54-60页
    6.1 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54-57页
        6.1.1 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密度和吸水率的影响第54-55页
        6.1.2 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55-56页
        6.1.3 玄武岩纤维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56-57页
    6.2 玄武岩纤维长度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6.2.1 玄武岩纤维长度对泡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57-59页
        6.2.2 玄武岩纤维长度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59页
    6.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七章 正交试验第60-62页
    7.1 实验结果及极差分析第60-61页
    7.2 最优条件确定第61-62页
第八章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三口之家样本全基因组甲基化数据遗传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圆孔蜂窝构件门式刚架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