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本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我国非税收入预算的立法发展 | 第16-29页 |
第一节 非税收入预算的内容 | 第16-21页 |
一 非税收入的概况 | 第16-19页 |
二 非税收入预算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阶段性发展历程(1949年-1993年) | 第21-29页 |
一 收入分类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二 计划经济时期预算立法概况(1949年-1977年) | 第24-25页 |
三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预算立法的概况(1978年-1993年) | 第25页 |
四 现阶段非税收入预算立法的情形及对法治的影响(1994年至今) | 第25-29页 |
第二章 立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 第29-40页 |
第一节 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 | 第29-33页 |
一 预算编制科目不够细化 | 第29-30页 |
二 预算编制时间和依据不合理 | 第30-31页 |
三 预算审批未充分发挥人大作用 | 第31-32页 |
四 预算审批法律责任和审批方式不合理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执行与监督不彻底 | 第33-37页 |
一 预算调整规定不明确 | 第33页 |
二 预算缺乏绩效评价 | 第33-34页 |
三 预算透明度不高 | 第34页 |
四 缺实质性和审计监督 | 第34-37页 |
第三节 立法主体与违法责任界定不明 | 第37-40页 |
一 立法主体及权限配置不清 | 第38页 |
二 责任追究主体不明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域外国家非税收入预算立法情形梳理 | 第40-47页 |
第一节 立法模式选择 | 第40-43页 |
一 权力制衡模式 | 第40-42页 |
二 中央集权模式 | 第42-43页 |
三 地方自治模式 | 第43页 |
第二节 经验及问题梳理 | 第43-47页 |
一 完善的立法规定 | 第44-45页 |
二 实质上的“全口径预算” | 第45-46页 |
三 程序透明及监督到位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非税收入预算立法的规则体系 | 第47-57页 |
第一节 健全非税收入预算编制制度 | 第47-49页 |
一 合理调整预算年度 | 第47-48页 |
二 设立单独的预算编制机构 | 第48-49页 |
三 设立预算编制听证制度 | 第49页 |
第二节 完善非税收入预算审批制度 | 第49-52页 |
一 明确人大的预算修正权 | 第50页 |
二 完善预算审批方式 | 第50-51页 |
三 完善人大预算否决救济机制 | 第51-52页 |
第三节 规范非税收入预算执行方式和监督体系 | 第52-55页 |
一 进一步规范预算调整权 | 第52-53页 |
二 预算执行信息公开 | 第53页 |
三 完善审计监督 | 第53-54页 |
四 建立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第四节 明确非税收入预算的法律责任 | 第55-57页 |
一 明确问责机制 | 第55-56页 |
二 健立纳税人诉讼制度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