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 土壤碳库与全球碳循环第10-21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第10-13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测定方法第10-11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因素第11-13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第13-15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第13-14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影响因素第14-15页
   ·土壤易氧化碳第15-16页
     ·土壤易氧化碳测定方法第15页
     ·土壤易氧化碳影响因素第15-16页
   ·土壤颗粒有机碳第16-18页
     ·土壤颗粒有机碳测定方法第16页
     ·土壤颗粒有机碳影响因素第16-18页
   ·土壤呼吸第18-21页
     ·土壤呼吸测定方法第18-19页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第19-21页
 2 我国围湖造田的历史与现状第21-22页
 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第24-29页
 1 研究地区概况第24-26页
 2 研究方法第26-29页
   ·样地设置第26页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第26-27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27-28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测定方法第27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第27页
     ·土壤易氧化碳测定方法第27页
     ·土壤颗粒有机碳测定方法第27页
     ·土壤呼吸测定方法第27-28页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第28页
   ·数据统计方法第28-29页
第三章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比较第29-3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变化第29-31页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第29页
     ·土壤全氮含量第29-30页
     ·土壤碳氮比第30-31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磷、全硫含量变化第31-32页
     ·土壤全磷含量第31页
     ·土壤全硫含量第31-32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pH 变化第32-33页
     ·土壤容重第32页
     ·土壤pH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4页
 4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第35-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第35-36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变化第36-39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之间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第39页
 3 讨论第39-42页
 4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第43-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季节动态第43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湿度季节动态第43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第43-47页
 3 讨论第47页
 4 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第48-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季节动态第48页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温湿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关系第48-51页
 3 讨论第51-52页
 4 小结第52-53页
第七章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碳的季节动态第53-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10 cm 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与季节动态第53-54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10~20 cm 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与季节动态第54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20~40 cm 土壤易氧化碳含量与季节动态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6页
 4 小结第56-57页
第八章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第57-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2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与季节动态第57-59页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第59-60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湿度季节动态第59页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及Q10 值第59-60页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关系第60-62页
 3 讨论第62-63页
 4 小结第63-64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1 结论第64-65页
 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7页
详细摘要第77-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岩壁复绿基质的持水性及土壤微生物活性
下一篇: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表征及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