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资源型产业的界定及特征 | 第10-12页 |
1.2.2 资源型产业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3 产业合作模式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4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国际分工理论 | 第19-20页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3 产业链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经济走廊资源型产业发展与合作现状 | 第23-32页 |
3.1 经济走廊总体发展概况 | 第23-27页 |
3.2 资源型产业合作情况 | 第27-29页 |
3.3 资源型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3.1 产业链整体合作尚未实现 | 第29页 |
3.3.2 产业合作参与主体单一 | 第29页 |
3.3.3 投资环境不确定性高 | 第29-30页 |
3.3.4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30页 |
3.4 沿线国家未来经济发展需求 | 第30-32页 |
3.4.1 贸易需求 | 第30页 |
3.4.2 服务需求 | 第30-31页 |
3.4.3 加工制造需求 | 第31页 |
3.4.4 经贸信息需求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经济走廊资源型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互补性分析 | 第32-43页 |
4.1 资源型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32-40页 |
4.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4.1.2 产业国际竞争力测评 | 第35-37页 |
4.1.3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7-40页 |
4.2 资源型产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经济走廊资源型产业合作模式选择:全产业链合作 | 第43-49页 |
5.1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 第43-45页 |
5.1.1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内涵 | 第43-45页 |
5.1.2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特征 | 第45页 |
5.2 全产业链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45-49页 |
5.2.1 全产业链合作的必要性 | 第45-47页 |
5.2.2 全产业链合作的可行性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经济走廊资源型产业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实现形式 | 第49-55页 |
6.1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主要实现形式 | 第49-52页 |
6.1.1 拓展上游合作 | 第49-50页 |
6.1.2 推进中游合作 | 第50-51页 |
6.1.3 深化下游合作 | 第51-52页 |
6.2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其它实现形式 | 第52-55页 |
6.2.1 基础设施合作 | 第52-53页 |
6.2.2 金融合作 | 第53页 |
6.2.3 技术合作 | 第53-54页 |
6.2.4 环保合作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7.2.1 建立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 第56页 |
7.2.2 加快境外资源型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 第56-57页 |
7.2.3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 第57页 |
7.2.4 促进沿线各国文化融合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