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5页 |
1.1 微流控系统概论 | 第9-17页 |
1.1.1 微流控系统的材料 | 第9-11页 |
1.1.2 微流控系统的制作工艺 | 第11页 |
1.1.3 微流控系统中的集成阀门技术 | 第11-13页 |
1.1.4 微流控系统的接口 | 第13-16页 |
1.1.5 微流体控制系统 | 第16-17页 |
1.2 微流控系统中的混合技术 | 第17-26页 |
1.2.1 被动式混合技术 | 第18-21页 |
1.2.2 主动式混合技术 | 第21-26页 |
1.3 微流控浓度梯度芯片 | 第26-33页 |
1.3.1 .流动式梯度稀释芯片 | 第26-28页 |
1.3.2 自由扩散式浓度梯度芯片 | 第28-30页 |
1.3.3 梯度稀释芯片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性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微流控系统中的接口及硬件搭建 | 第35-52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35-36页 |
2.2 基于电子排针标准的微流控排针接口 | 第36-40页 |
2.2.1 材料与设备 | 第36页 |
2.2.2 基于电子排针标准的微流控排针接口制作方法 | 第36-37页 |
2.2.3 一次成型芯片接口制作方法 | 第37-39页 |
2.2.4 接口功能验证:并行微液滴生成器 | 第39-40页 |
2.3 微流控排针接口的扩展接口 | 第40-47页 |
2.3.1 微量样品进样器 | 第40-42页 |
2.3.2 芯片内排气泡和肿瘤细胞捕获 | 第42-47页 |
2.4 微流控阀门控制设备搭建 | 第47-50页 |
2.4.1 气源和压力调节器 | 第49页 |
2.4.2 Arduino微型控制器及放大电路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流体振荡的主动式微混合器的研究 | 第52-8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2-5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4-61页 |
3.2.1 试剂耗材与仪器设备 | 第54-55页 |
3.2.2 微流体振荡混合芯片制作工艺 | 第55-57页 |
3.2.3 微球免疫芯片制作工艺 | 第57-58页 |
3.2.4 芯片内流体振荡过程的图像识别方法和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3.2.5 芯片混合效果测试的荧光图像处理 | 第59-60页 |
3.2.6 免疫微球荧光检测方法 | 第60页 |
3.2.7 微球上抗体固定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86页 |
3.3.1 微流体振荡混合器的设计 | 第61-63页 |
3.3.2 单个振荡周期中流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 第63-71页 |
3.3.3 多个振荡周期中的流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 第71-73页 |
3.3.4 微流体振荡混合器的混合效果研究 | 第73-76页 |
3.3.5 振荡混合方法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的研究 | 第76-78页 |
3.3.6 微流体振荡混合方法在微球免疫芯片中的应用 | 第78-8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基于大范围梯度稀释的药物筛选芯片研究 | 第88-111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8-9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4.2.1 材料和设备 | 第90-91页 |
4.2.2 芯片制作工艺 | 第91-92页 |
4.2.3 荧光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 第92页 |
4.2.4 线虫培养基的配制 | 第92页 |
4.2.5 线虫的培养条件 | 第92-93页 |
4.2.6 线虫的同步化 | 第93页 |
4.2.7 线虫行为观察及图像处理 | 第9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9页 |
4.3.1 大范围逐级稀释芯片 | 第93-98页 |
4.3.2 半乳糖苷酶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98-105页 |
4.3.3 秀丽隐杆线虫急性氧化应激实验 | 第105-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