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9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9页 |
(一) 拜物主义 | 第13-14页 |
(二) 拜物主义与拜物教、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5页 |
(三) 思想和行为 | 第15-16页 |
(四) 拜物主义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测量 | 第16-19页 |
(五) 拜物主义思潮 | 第19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9-2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五、研究目标、重点、难点 | 第26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二) 研究重点 | 第26页 |
(三) 研究难点 | 第26页 |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6-2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1章 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借鉴 | 第29-36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 | 第29-3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 | 第30-3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第31-32页 |
二、理论借鉴 | 第32-36页 |
(一)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 第32-33页 |
(二) 马斯洛需要理论 | 第33-34页 |
(三) 鲍德里亚符号拜物教理论 | 第34-36页 |
第2章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拜物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36-43页 |
一、我国拜物主义思潮兴起的国际环境 | 第36-39页 |
(一)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 第36-38页 |
(二) 西方消费主义的兴起和传播 | 第38-39页 |
二、我国拜物主义思潮兴起的国内环境 | 第39-43页 |
(一) 改革开放为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涌入提供条件 | 第39-40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拜物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市场条件 | 第40-41页 |
(三) 拉动内需措施的实行为拜物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直接条件 | 第41-43页 |
第3章 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调研设计 | 第43-62页 |
一、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状况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3-59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43-48页 |
(二) 变量测量 | 第48-55页 |
(三) 资料收集 | 第55-59页 |
二、关于《大学生物质观念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59-60页 |
三、个案访谈调研设计 | 第60-62页 |
第4章 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描述 | 第62-86页 |
一、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行为状况描述 | 第62-64页 |
(一) 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状况描述 | 第62-63页 |
(二) 大学生拜物主义行为状况描述 | 第63-64页 |
二、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行为倾向的分布状况 | 第64-70页 |
(一) 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倾向分布状况 | 第64-67页 |
(二) 大学生拜物主义行为倾向分布状况 | 第67-70页 |
三、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有差异么? | 第70-74页 |
(一) 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倾向有差异么? | 第70-72页 |
(二) 大学生拜物主义行为倾向有差异么? | 第72-74页 |
四、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倾向与拜物主义行为倾向的群体差异 | 第74-85页 |
(一) 思想维度相关分析 | 第74-80页 |
(二) 行为维度相关分析 | 第80-85页 |
五、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结论 | 第85-86页 |
第5章 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分析 | 第86-109页 |
一、拜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较大 | 第87-101页 |
(一) 拜物主义思潮容易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87-89页 |
(二) 拜物主义思潮容易危害大学生身体健康 | 第89-90页 |
(三) 拜物主义思潮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90-93页 |
(四) 拜物主义思潮容易危害大学生精神健康 | 第93-97页 |
(五) 拜物主义思潮容易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 | 第97-101页 |
二、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 第101-109页 |
(一) 在性别上,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差异性 | 第101-103页 |
(二)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差异性 | 第103-104页 |
(三) 在年级上,拜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没有差异性 | 第104-105页 |
(四) 在家庭出身背景上,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具有差异性 | 第105-107页 |
(五) 在家庭经济状况上,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具有差异性 | 第107-108页 |
(六) 在月开支上,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具有差异性 | 第108-109页 |
第6章 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和作用模式 | 第109-131页 |
一、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 | 第109-123页 |
(一) 个人心理因素——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内在因素 | 第109-113页 |
(二) 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亲影响 | 第113-115页 |
(三) 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 第115-117页 |
(四) 社会环境因素: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广告、报刊书籍、影视影响) | 第117-121页 |
(五) 网络因素影响 | 第121-123页 |
二、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模式 | 第123-131页 |
(一) 拜物主义思潮通过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 第123-126页 |
(二) 拜物主义思潮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 第126-128页 |
(三) 拜物主义思潮通过大学生内在欲求和外部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 第128-131页 |
第7章 抵制拜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主要措施 | 第131-142页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引领拜物主义思潮 | 第131-134页 |
(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引领拜物主义思潮 | 第132-133页 |
(二) 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以引领拜物主义思潮 | 第133页 |
(三) 重视其他渠道辅助作用以引领拜物主义思潮 | 第133-134页 |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抵制拜物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一)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节俭”美德教育 | 第134-135页 |
(二) 加强“勤俭节约”家风教育 | 第135-136页 |
(三)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树立艰苦奋斗优良作风 | 第136页 |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四位一体育人环境 | 第136-139页 |
(一) 加强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 第137页 |
(二)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 | 第137-138页 |
(三) 加强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 第138-139页 |
(四)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 第139页 |
四、针对拜物主义思潮传播的路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 第139-142页 |
(一) 针对拜物主义思潮传播的路径采取相应的措施 | 第140-141页 |
(二) 针对拜物主义思潮影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 第141-142页 |
结束语 | 第142-14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42-143页 |
(一) 关于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状况 | 第142页 |
(二) 关于拜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因素及作用模式 | 第142-143页 |
(三) 关于拜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 第143页 |
二、研究局限 | 第143-146页 |
(一) 大学生拜物主义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量表的局限性 | 第144页 |
(二) 被调研大学生的心理防御问题 | 第144页 |
(三) 研究结论推广不足之处 | 第144-145页 |
(四) 样本的取样存在不足之处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6页 |
附录一: 大学生日常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 第156-160页 |
附录二: 大学生物质观念调查问卷 | 第160-162页 |
附录三: 个案访谈提纲 | 第162-163页 |
附录四: 拜物主义行为倾向指标赋值说明 | 第163-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