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电化学发光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6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电化学发光概述第18-22页
        1.2.1 电化学发光技术特点第20-21页
        1.2.2 电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 电化学发光体系第22-29页
        1.3.1 有机化合物电化学发光体第23页
        1.3.2 无机化合物电化学发光体第23-27页
        1.3.3 纳米材料电化学发光体第27页
        1.3.4 共反应剂第27-29页
    1.4 电化学发光反应机理第29-39页
        1.4.1 湮灭型电化学发光机理第29-32页
        1.4.2 共反应剂型电化学发光机理第32-34页
        1.4.3 电化学发光机理研究第34-39页
    1.5 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器第39-40页
    1.6 电化学发光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0-55页
        1.6.1 小分子胺类化合物的直接检测第41-42页
        1.6.2 酶生物传感器第42-44页
        1.6.3 基因毒素筛选第44-46页
        1.6.4 免疫分析第46-48页
        1.6.5 核酸分析第48-50页
        1.6.6 细胞分析第50-53页
        1.6.7 指纹成像第53-55页
    1.7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设计思路第55-56页
第二章 垂直有序介孔二氧化硅通道薄膜修饰的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第56-80页
    2.1 引言第56-58页
    2.2 实验部分第58-63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58-59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59页
        2.2.3 微型化SMCs/ITO双极电极传感器的制备第59-62页
            2.2.3.1 PDMS盖片的加工第59-60页
            2.2.3.2 ITO导电玻璃的预处理第60页
            2.2.3.3 微型化ITO双极电极的加工第60-61页
            2.2.3.4 SMCs/ITO双极电极的制备第61页
            2.2.3.5 芯片封合第61-62页
        2.2.4 SMCs/ITO双极电极的表征与电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第62-63页
            2.2.4.1 电镜表征第62-63页
            2.2.4.2 电化学表征第63页
            2.2.4.3 电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第6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3-79页
        2.3.1 双极电极工作原理第63-67页
        2.3.2 垂直有序介孔二氧化硅通道薄膜的制备第67-68页
            2.3.2.1 制备原理第67页
            2.3.2.2 SMCs在T型ITO玻璃电极上的沉积曲线第67-68页
        2.3.3 垂直有序介孔二氧化硅通道薄膜的表征第68-70页
            2.3.3.1 SMCs薄膜的孔道形态和膜厚表征第68-69页
            2.3.3.2 SMCs/ITO双极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69-70页
        2.3.4 SMCs/ITO双极电极的检测条件优化第70-72页
            2.3.4.1 Ru(bpy)_3~(2+)浓度的优化第70-71页
            2.3.4.2 驱动电压的优化第71-72页
        2.3.5 SMCs对Ru(bpy)_3~(2+)电化学发光的增强效应第72-73页
        2.3.6 SMCs的抗污染性能第73-75页
        2.3.7 定量分析第75-79页
            2.3.7.1 PBS缓冲溶液中阿托品和L-脯氨酸的定量检测第75-77页
            2.3.7.2 血清中阿托品和L-脯氨酸的定量检测第77-79页
    2.4 本章小节第79-80页
第三章 乙烯基功能化联吡啶钌金属配合物及光诱导巯基-烯烃点击反应制备联吡啶钌单层膜的电化学发光第80-100页
    3.1 引言第80-81页
    3.2 实验部分第81-88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81-82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82页
        3.2.3 光诱导巯基-烯烃点击反应制备联吡啶钌单层膜第82-85页
            3.2.3.1 4,4'-二(4-乙烯基苯基)-2,2'-联吡啶(dvbpy)的合成第82-83页
            3.2.3.2 乙烯基功能化联吡啶钌配合物(Ru(bpy)_2(dvbpy)~(2+))的合成第83页
            3.2.3.3 光诱导巯基-烯烃点击反应制备联吡啶钌单层膜修饰ITO (Ru-SHITO)第83-85页
        3.2.4 Ru(bpy)_2(dvbpy)~(2+)和Ru-SHITO电极的表征与电化学发光分析第85-86页
            3.2.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85页
            3.2.4.2 荧光光谱第85页
            3.2.4.3 XPS第85页
            3.2.4.4 电化学测试第85-86页
            3.2.4.5 电化学发光分析第86页
        3.2.5 ECL Spooling检测平台的构建第86-88页
            3.2.5.1 电化学池的设计和制作第86-87页
            3.2.5.2 ECL spooling分析系统第87-8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8-98页
        3.3.1 乙腈溶液中Ru(bpy)_2(dvbpy)~(2+)的光电性质第88-91页
            3.3.1.1 Ru(bpy)_2(dvbpy)~(2+)的光学、电化学性质第88-89页
            3.3.1.2 ECL spooling第89-91页
        3.3.2 Ru-SHITO的光电性质第91-98页
            3.3.2.1 几种固态电化学发光薄膜电极制备方法的比较第91-92页
            3.3.2.2 Ru-SHITO的制备条件优化第92-93页
            3.3.2.3 XPS测试第93-95页
            3.3.2.4 Ru-SHITO电极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扫速的关系第95-96页
            3.3.2.5 Ru-SHITO电极的光电稳定性第96-97页
            3.3.2.6 Ru-SHITO电极上TPrA的检测第97-98页
    3.4 本章小节第98-100页
第四章 电位分辨多色电化学发光及其在多因子肿瘤标志物同时检测中的应用第100-131页
    4.1 引言第100-102页
    4.2 实验部分第102-111页
        4.2.1 试剂与材料第102-103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103页
        4.2.3 电位分辨多色电化学发光探针的合成第103-106页
            4.2.3.1 氯桥二聚体(ppy_2-Ir-μ-Cl)_2的合成第105页
            4.2.3.2 Ir(ppy)_2(dvbpy)(PF_6)的合成第105页
            4.2.3.3 Ir(ppy)_2(dtbbpy)(PF6)的合成第105-106页
            4.2.3.4 氯桥二聚体[(dFCF_3ppy)_2-Ir-μ-Cl]_2的合成第106页
            4.2.3.5 Ir(dFCF_3ppy)_2(dtbbpy)(PF_6)的合成第106页
        4.2.4 多色ECL探针的生物编码第106-108页
            4.2.4.1 多色ECL探针编码聚合物微球第106-107页
            4.2.4.2 抗体编码多色ECL探针掺杂聚合物微球第107-108页
        4.2.5 多因子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测定第108-109页
        4.2.6 光电分析、电化学与质谱第109-111页
            4.2.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109页
            4.2.6.2 荧光光谱第109-110页
            4.2.6.3 电化学测试第110页
            4.2.6.4 电化学-质谱联用第110页
            4.2.6.5 多维度电化学发光第110-111页
            4.2.6.6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第11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1-130页
        4.3.1 多色电化学发光探针的合成与光电性质表征第111-114页
        4.3.2 单个探针的电化学发光第114-119页
        4.3.3 二元混合体系的电化学发光第119-124页
        4.3.4 电位、波长双分辨电化学发光第124-125页
        4.3.5 多因子肿瘤标志物同时检测第125-130页
            4.3.5.1 染料掺杂PS微球的光学表征第125-127页
            4.3.5.2 免疫分析第127-130页
    4.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31-133页
附录第133-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2页
作者简介及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民事法律地位研究
下一篇:论动物致害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