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1.1 声动力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 二氢卟吩e6声敏磁敏脂质体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1二氢卟吩e6 | 第21-22页 |
1.2.2 脂质体 | 第22-23页 |
1.3 微透析应用于药动学研究的进展 | 第23-26页 |
1.3.1 微透析技术的发展进程 | 第23-24页 |
1.3.2 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药动学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2.1 微透析技术应用于整体药动学 | 第24-25页 |
1.3.2.2 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肿瘤局部药动学 | 第25页 |
1.3.3 微透析技术存在的挑战 | 第25-2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图 | 第26-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二氢卟吩e6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9页 |
2.1 材料 | 第28-29页 |
2.1.1 试药 | 第28页 |
2.1.2 仪器 | 第28-29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体内Ce6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9页 |
2.2.3 专属性考察 | 第29页 |
2.2.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9-30页 |
2.2.5 精密度试验 | 第30-31页 |
2.2.6 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Ce6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1-37页 |
2.3.1 色谱条件 | 第31页 |
2.3.2 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2.3.2.1 pH=7.4的改良林格氏液的配制 | 第31页 |
2.3.2.2 Ce6对照品改良林格氏液储备液的制备 | 第31页 |
2.3.2.3 空白血浆的制备 | 第31页 |
2.3.2.4 大鼠空白及含药血浆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3 专属性试验 | 第32-33页 |
2.3.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3-34页 |
2.3.5 精密度试验 | 第34-35页 |
2.3.6 定量限与检测限 | 第35页 |
2.3.7 回收率试验 | 第35-36页 |
2.3.8 稳定性试验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页 |
2.5 讨论 | 第37-39页 |
2.5.1 避光操作 | 第37页 |
2.5.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7页 |
2.5.3 Ce6不同溶剂的选择 | 第37-38页 |
2.5.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38-39页 |
第三章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39-49页 |
3.1 材料 | 第39-40页 |
3.1.1 试药 | 第39页 |
3.1.2 仪器 | 第39-40页 |
3.2 方法和结果 | 第40-47页 |
3.2.1 油酸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制备 | 第40页 |
3.2.3 空白磁性声敏脂质体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4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 | 第41-44页 |
3.2.4.1 专属性实验 | 第41页 |
3.2.4.2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洗脱曲线 | 第41-42页 |
3.2.4.3 Ce6柱柱回收率试验 | 第42-43页 |
3.2.4.4 空白磁性声敏脂质体柱回收率试验 | 第43页 |
3.2.4.5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包封率测定 | 第43-44页 |
3.2.5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第44-45页 |
3.2.6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体外磁响应性测定 | 第45页 |
3.2.7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 第45-46页 |
3.2.8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声敏释药特性 | 第46-47页 |
3.3 小结 | 第47页 |
3.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药动学研究 | 第49-69页 |
4.1 材料 | 第49页 |
4.1.1 仪器和试药 | 第49页 |
4.1.2 其他材料 | 第49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4.2 血药浓度法进行药动学研究 | 第49-55页 |
4.2.1 药代动力学操作 | 第49-51页 |
4.2.2 血药浓度法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51-54页 |
4.2.3 血药浓度法药动学参数比较与分析 | 第54-55页 |
4.3 血液微透析法进行药动学研究 | 第55-66页 |
4.3.1 血液探针体内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55-58页 |
4.3.1.1 增量法对血液探针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55页 |
4.3.1.2 减量法对血液探针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55-56页 |
4.3.1.3 减量法对血液探针体内释放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56-58页 |
4.3.2 血液微透析法药动学操作 | 第58-61页 |
4.3.3 药动学参数处理 | 第61-64页 |
4.3.4 血药浓度法与微透析法药动学参数比较 | 第64-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4.5 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 第69-86页 |
5.1 材料 | 第69-70页 |
5.1.1 试药 | 第69-70页 |
5.1.2 仪器 | 第70页 |
5.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 第70页 |
5.2 方法与结果 | 第70-84页 |
5.2.1 人肺腺癌细胞SPCA-1的培养 | 第70-71页 |
5.2.1.1 培养液与冻存液的配制 | 第70页 |
5.2.1.2 细胞复苏与换液 | 第70页 |
5.2.1.3 细胞传代 | 第70-71页 |
5.2.1.4 细胞冻存 | 第71页 |
5.2.2 BALB/c裸小鼠皮下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2.2.1 细胞移植 | 第71页 |
5.2.2.2 瘤径测量 | 第71-72页 |
5.2.3 Ce6磁性声敏脂质体的肿瘤局部药动学研究 | 第72-84页 |
5.2.3.1 供试品溶液或混悬液的配制 | 第72-73页 |
5.2.3.2 检测条件 | 第73页 |
5.2.3.3 专属性 | 第73-74页 |
5.2.3.4 低浓度线性关系考察 | 第74页 |
5.2.3.5 增量法对线性探针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74-75页 |
5.2.3.6 减量法对线性探针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75-76页 |
5.2.3.7 减量法对线性探针体内释放率的稳定性考察 | 第76-77页 |
5.2.3.8 实验分组 | 第77页 |
5.2.3.9 肿瘤局部药动学操作 | 第77-81页 |
5.2.3.10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81-84页 |
5.3 小结 | 第84-85页 |
5.4 讨论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1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2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87页 |
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