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沼液和城市废水的微藻筛选及城市废水的户外处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废水概述 | 第10页 |
1.2 污水处理工艺 | 第10-17页 |
1.2.1 活性污泥系列技术 | 第10-12页 |
1.2.2 生物膜法 | 第12页 |
1.2.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2-15页 |
1.2.4 膜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1.2.5 其他处理技术 | 第16-17页 |
1.3 微藻处理污水简介 | 第17-21页 |
1.3.1 藻类生理特性 | 第17-19页 |
1.3.2 环境营养因素对藻类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3 微藻处理污水原理 | 第20-21页 |
1.3.4 微藻处理污水常用藻种 | 第21页 |
1.4 国内外利用微藻处理污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1.4.1 稳定塘 | 第21-23页 |
1.4.2 高效藻塘 | 第23-24页 |
1.4.3 跑道塘 | 第24-25页 |
1.4.4 光生物反应器 | 第25-28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8-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第2章 目标藻种的筛选 | 第29-42页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29页 |
2.2 培养条件设计 | 第29-32页 |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4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4.1 水质指标 | 第34页 |
2.4.2 筛选目标藻种的种属鉴定 | 第34-35页 |
2.5 微藻的筛选和培育 | 第35-40页 |
2.5.1 水样和土样的采集 | 第35-36页 |
2.5.2 微藻的富集培养 | 第36-37页 |
2.5.3 微藻的分离纯化 | 第37-38页 |
2.5.4 微藻培养的扩大 | 第38-40页 |
2.5.5 微藻的保存 | 第40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所选藻种对沼液的处理研究 | 第42-56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预处理和水质参数的测定 | 第42-43页 |
3.3 耐污藻种的筛选 | 第43-44页 |
3.3.1 耐污藻种的形态学鉴定 | 第43页 |
3.3.2 耐污藻种的生长曲线 | 第43-44页 |
3.4 耐污藻种对沼液的处理 | 第44-45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5.1 氮降解效果研究 | 第45-48页 |
3.5.2 磷降解效果研究 | 第48-50页 |
3.5.3 COD降解效果研究 | 第50-51页 |
3.6 优势藻种对不同稀释倍数的处理研究 | 第51-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所选微藻对密云废水的脱氮除磷研究 | 第56-65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56页 |
4.2.1 实验用污水的处理 | 第56页 |
4.2.2 实验用污水的水质参数测定 | 第56页 |
4.3 耐污藻种的筛选 | 第56-59页 |
4.3.1 耐污藻种的形态学鉴定 | 第57-58页 |
4.3.2 耐污藻种的生长曲线 | 第58页 |
4.3.3 耐污藻种对废水的处理 | 第58-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4.1 氮降解效果研究 | 第59-61页 |
4.4.2 磷降解效果研究 | 第61-62页 |
4.4.3 COD降解效果研究 | 第62-64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优势藻种对污水的户外研究 | 第65-74页 |
5.1 实验装置 | 第65-66页 |
5.2 藻种的制备 | 第66-67页 |
5.2.1 藻种的批次培养 | 第66页 |
5.2.2 藻泥的收获 | 第66-67页 |
5.3 优势藻种的降解研究 | 第67-68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5.4.1 温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氮降解效果研究 | 第69-71页 |
5.4.3 磷降解效果研究 | 第71-72页 |
5.4.4 COD降解效果研究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