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B型菌株转录组学分析、优势抗原筛选及间接ELISA方法建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2页
    1.1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研究进展第13页
    1.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第13-14页
        1.2.1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及生化特性第13页
        1.2.2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第13-14页
    1.3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第14页
    1.4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第14页
    1.5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理第14-18页
        1.5.1 营养的获取第14-15页
        1.5.2 铁元素的摄取第15页
        1.5.3 菌体表面组分第15-18页
            1.5.3.1 脂多糖第15页
            1.5.3.2 荚膜第15-16页
            1.5.3.3 外膜蛋白第16-17页
            1.5.3.4 丝状血球凝集素蛋白第17-18页
            1.5.3.5 皮肤坏死毒素第18页
    1.6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第18-19页
        1.6.1 病原学诊断第18页
        1.6.2 分子生物学诊断第18-19页
        1.6.3 血清学诊断第19页
    1.7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19-20页
        1.7.1 转录组学基本定义第19页
        1.7.2 转录组学的研究历程第19-20页
        1.7.3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转录组学第20页
    1.8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两株牛源荚膜A群脂多糖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第22-29页
    引言第22页
    2.1 材料第22-23页
        2.1.1 病料及所用菌株第22页
        2.1.2 试剂耗材第22页
        2.1.3 培养基和试剂第22-23页
        2.1.4 实验动物第23页
        2.1.5 主要仪器第23页
    2.2 方法第23-25页
        2.2.1 病料和细菌涂片镜检第23页
        2.2.2 病原分离培养第23页
        2.2.3 生化鉴定第23-24页
        2.2.4 分离株致病性试验第24页
        2.2.5 16S rRNA基因测序第24页
        2.2.6 PCR鉴定细菌的种、荚膜群和脂多糖血清型第24-25页
        2.2.7 透明脂酸抑制试验鉴定荚膜A群Pm第25页
    2.3 结果第25-27页
        2.3.1 涂片镜检第25页
        2.3.2 分离菌培养特征和生化鉴定第25-26页
        2.3.3 分离株回归小鼠的致病力第26页
        2.3.4 16S rRNA基因测序第26页
        2.3.5 PCR鉴定Pm种、荚膜分群和脂多糖基因型第26页
        2.3.6 荚膜A群透明脂酸抑制实验第26-27页
    2.4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A、B型菌株转录组学分析第29-41页
    引言第29页
    3.1 材料第29-30页
        3.1.1 菌株第29页
        3.1.2 试剂耗材第29页
        3.1.3 培养基和试剂第29-30页
        3.1.4 主要仪器设备第30页
    3.2 实验方法第30-33页
        3.2.1 细菌培养与样品准备第30页
        3.2.2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第30页
        3.2.3 测序文库构建第30页
        3.2.4 测序及数据分析第30-32页
            3.2.4.1 数据质量控制第31页
            3.2.4.2 基因比对分析第31页
            3.2.4.3 基因表达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31页
            3.2.4.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31页
            3.2.4.5 基因KEGG富集分析第31-32页
        3.2.5 荧光定量PCR验证第32-33页
    3.3 结果第33-39页
        3.3.1 转录组质量控制及基因组比对第33页
        3.3.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33-34页
        3.3.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34-35页
        3.3.4 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第35-38页
        3.3.5 Real-timePCR验证转录组测序准性第38-39页
    3.4 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优势抗原LolB筛选,表达及纯化第41-57页
    引言第41页
    4.1 材料第41-44页
        4.1.1 菌株及质粒第41页
        4.1.2 实验动物第41页
        4.1.3 试剂耗材第41-42页
        4.1.4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第42-44页
            4.1.4.1 细菌培养基第42页
            4.1.4.2 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相关试剂第42页
            4.1.4.3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试剂第42-43页
            4.1.4.4 Pull-down相关试剂第43页
            4.1.4.5 蛋白纯化相关试剂第43-44页
        4.1.5 主要仪器设备第44页
    4.2 实验方法第44-51页
        4.2.1 兔高免血清制备第44页
        4.2.2 免疫沉淀实验(pull-down)所用抗体及抗原复合物制备第44-45页
            4.2.2.1 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纯化IgG第44-45页
            4.2.2.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抗原复合物的制备第45页
            4.2.2.3 琼脂扩散试验第45页
        4.2.3 Pull-down筛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优势抗原第45-46页
            4.2.3.1 Pull-down方法分离菌体蛋白第45-46页
            4.2.3.2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第46页
            4.2.3.3 特异条带的切割、保存及质谱分析第46页
        4.2.4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优势抗原LolB的表达与纯化第46-51页
            4.2.4.1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的提取第46-47页
            4.2.4.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LolB基因的克隆第47-48页
            4.2.4.3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LolB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8-49页
            4.2.4.4 pET-28a-LolB、pMAL-LolB的诱导表达与可溶性鉴定第49页
            4.2.4.5 His-LolB与MBP-LolB重组蛋白的鉴定第49-50页
            4.2.4.6 MBP-LolB重组蛋白的纯化第50-51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4.3.1 Pull-down所用抗体及抗原复合物制备第51-52页
            4.3.1.1 荚膜A、B群P.multocida血清纯化IgG第51页
            4.3.2.2 琼脂扩散实验第51-52页
        4.3.2 Pull-down探寻P.multocida优势抗原第52页
            4.3.2.1 Pull-down探寻P.multocida优势抗原第52页
            4.3.2.2 特异条带的质谱鉴定第52页
        4.3.3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优势抗原LolB表达与纯化第52-56页
            4.3.3.1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提取第52-53页
            4.3.3.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LolB基因的克隆第53页
            4.3.3.3 His-LolB与MBP-LolB表达载体构建第53-54页
            4.3.3.4 pET28a-LolB与pMAL-LolB的诱导表达第54-55页
            4.3.3.5 His-LolB与MBP-LolB重组蛋白鉴定第55页
            4.3.3.6 MBP-LolB重组蛋白纯化第55-56页
    4.4 讨论第56-57页
第五章 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LolB抗体的间接ELISA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第57-64页
    引言第57页
    5.1 材料第57-58页
        5.1.1 血清第57页
        5.1.2 试剂耗材第57-58页
        5.1.3 主要仪器第58页
        5.1.4 ELISA相关试剂第58页
    5.2 方法第58-59页
        5.2.1 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最佳稀释度第58-59页
        5.2.2 最佳封闭液的选择第59页
        5.2.3 HRP-兔抗牛IgG稀释液的确定第59页
        5.2.4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第59页
        5.2.5 特异性试验第59页
        5.2.6 敏感性试验第59页
        5.2.7 重复性试验第59页
    5.3 结果第59-62页
        5.3.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的确定第59-60页
        5.3.2 最佳封闭液的选择第60页
        5.3.3 最佳HRP-兔抗牛IgG浓度的选择第60-61页
        5.3.4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第61页
        5.3.5 特异性实验结果第61页
        5.3.6 敏感性试验第61-62页
        5.3.7 重复性试验第62页
    5.4 讨论第62-64页
全文总结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妇科不孕症患者的体质辨证分型及临床实验研究
下一篇: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