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组件地震工况格架完整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格架完整性分析方法 | 第13-25页 |
2.1 燃料组件结构与功能 | 第14-17页 |
2.1.1 燃料组件骨架 | 第14-15页 |
2.1.2 燃料组件上管座 | 第15页 |
2.1.3 燃料组件下管座 | 第15-16页 |
2.1.4 导向管及仪表管 | 第16页 |
2.1.5 格架 | 第16-17页 |
2.1.6 燃料棒 | 第17页 |
2.2 法规要求 | 第17页 |
2.3 地震工况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 第17-18页 |
2.4 地震工况分析流程 | 第18-24页 |
2.4.1 组件梁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 第19-20页 |
2.4.2 格架冲击碰撞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 第20-22页 |
2.4.3 排模型建立 | 第22-23页 |
2.4.4 地震时程输入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燃料组件寿期初格架完整性研究 | 第25-38页 |
3.1 燃料组件梁模型 | 第25-29页 |
3.1.1 梁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1.2 流体对阻尼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模型特性参数的调整 | 第27-29页 |
3.2 格架冲击碰撞模型 | 第29-31页 |
3.2.1 格架外刚度及相关阻尼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2 格架内刚度及相关阻尼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 燃料组件排模型 | 第31-33页 |
3.3.1 流固耦合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间隙引入的非线性 | 第32-33页 |
3.4 格架强度准则的建立 | 第33-34页 |
3.5 寿期初格架完整性论证 | 第34-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燃料组件寿期末格架完整性研究 | 第38-44页 |
4.1 辐照对模型引入的影响 | 第38-42页 |
4.1.1 对燃料组件整体特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对格架部件的影响 | 第39-41页 |
4.1.3 对模型间隙值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寿期末格架强度准则 | 第42页 |
4.3 寿期末格架完整性论证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