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IPO抑价 | 第12-13页 |
1.3.2 客户集中度 | 第13-14页 |
1.3.3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14-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1 重点 | 第18页 |
1.5.2 难点 | 第18页 |
1.5.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不对称信息理论视角下IPO抑价的研究 | 第19-24页 |
2.1.1 承销商代理问题 | 第19-20页 |
2.1.2 投资者逆向选择 | 第20页 |
2.1.3 承销商信息收集 | 第20-21页 |
2.1.4 发行企业信号释放 | 第21页 |
2.1.5 风险机构、承销商、大客户认证作用 | 第21-24页 |
2.2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IPO抑价的研究 | 第24-25页 |
2.2.1 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 | 第24-25页 |
2.2.2 强化学习与IPO抑价 | 第25页 |
2.3 客户与企业价值相关研究 | 第25-30页 |
2.3.1 客集中度与企业经营风险的研究 | 第25-27页 |
2.3.2 客户集中度与企业价值研究 | 第27-28页 |
2.3.3 客户集中度与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 | 第28-29页 |
2.3.4 客户集中度与IPO市场研究 | 第29-30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30-31页 |
3 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3.1 不对称信息理论 | 第31-32页 |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2-33页 |
3.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33-34页 |
3.4 议价能力理论 | 第34页 |
3.5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 第34-35页 |
4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第35-40页 |
4.1 客户集中度对企业IPO抑价的积极效应 | 第35-37页 |
4.2 客户集中度对企业IPO抑价的消极效应 | 第37-38页 |
4.3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对客户集中度与IPO抑价调节效应 | 第38-40页 |
4.3.1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初创期 | 第39页 |
4.3.2 客户关系成熟期 | 第39-40页 |
5 研究设计 | 第40-45页 |
5.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 第40-44页 |
5.1.1 样本选取 | 第40-41页 |
5.1.2 样本来源 | 第41-42页 |
5.1.3 变量定义 | 第42-44页 |
5.2 研究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5.2.1 客户集中度与企业IPO抑价模型 | 第44-45页 |
5.2.2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对客户集中度与企业IPO抑价调节效应模型 | 第45页 |
6 实证检验 | 第45-56页 |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 第45-49页 |
6.1.1 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6.1.2 相关性检验 | 第46-49页 |
6.1.3 客户持股与否差异检验 | 第49页 |
6.2 客户集中度与IPO抑价回归检验 | 第49-54页 |
6.2.1 客户集中度与IPO抑价回归分析 | 第49-52页 |
6.2.2 客户集中度、客户关系生命周期与IPO抑价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6.3 稳健性检验 | 第54-56页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性 | 第56-5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