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颗粒表面修饰的高浓度褐煤水煤浆的制备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2.1 密集悬浮液的流变特性 | 第11-15页 |
| 2.1.1 悬浮液体系中的相互作用 | 第11-13页 |
| 2.1.2 密集悬浮液的剪切变稀 | 第13-14页 |
| 2.1.3 密集悬浮液的剪切增稠 | 第14-15页 |
| 2.2 颗粒悬浮液的界面特性 | 第15-17页 |
| 2.2.1 颗粒表面的吸附 | 第15-16页 |
| 2.2.2 双电层与DLVO理论 | 第16-17页 |
| 2.2.3 水化膜 | 第17页 |
| 2.3 水煤浆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 2.3.1 煤质 | 第17-18页 |
| 2.3.2 粒度级配 | 第18页 |
| 2.3.3 添加剂 | 第18-20页 |
| 2.4 褐煤水煤浆的改性制备 | 第20-23页 |
| 2.4.1 水热提质 | 第20-21页 |
| 2.4.2 微波处理 | 第21页 |
| 2.4.3 表面修饰 | 第21-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第二液体对褐煤的表面修饰 | 第24-37页 |
| 3.1 实验样品与仪器 | 第24-27页 |
| 3.1.1 实验样品 | 第24-25页 |
| 3.1.2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 3.1.3 样品制备 | 第26-27页 |
| 3.2 第二液体的选择 | 第27-28页 |
| 3.3 第二液体的修饰效果 | 第28-31页 |
| 3.3.1 第二液体含量对于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3.2 第二液体在悬浮液中的微观作用 | 第29-30页 |
| 3.3.3 第二液体在悬浮液中的赋存状态 | 第30-31页 |
| 3.4 复合型第二液体的表面修饰 | 第31-33页 |
| 3.4.1 纯硅油对褐煤的表面修饰效果 | 第31-32页 |
| 3.4.2 硅油相对含量对悬浮液流变性质的影响 | 第32页 |
| 3.4.3 复合第二液体中硅油的作用 | 第32-33页 |
| 3.5 颗粒表面油膜厚度的估算 | 第33页 |
| 3.6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 3.7 第二液体加入方式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第二颗粒对褐煤的表面修饰 | 第37-47页 |
| 4.1 实验样品与仪器 | 第37-38页 |
| 4.1.1 实验样品 | 第37页 |
| 4.1.2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37-38页 |
| 4.2 第二颗粒表面修饰的可行性验证 | 第38-39页 |
| 4.3 第二颗粒的表面修饰效果 | 第39-40页 |
| 4.3.1 第二颗粒含量对浆体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4.3.2 第二颗粒含量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0页 |
| 4.4 第二颗粒修饰最大成浆浓度 | 第40-41页 |
| 4.5 第二颗粒在复合液体中的表面修饰 | 第41-43页 |
| 4.6 复合型第二液体中颗粒修饰成浆浓度 | 第43页 |
| 4.7 第二颗粒数密度估算 | 第43-44页 |
| 4.8 自修饰假设与验证 | 第44-45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5章 第二颗粒的表面疏水改性 | 第47-57页 |
| 5.1 试验样品与仪器 | 第47-48页 |
| 5.1.1 实验样品 | 第47页 |
| 5.1.2 仪器与测试方法 | 第47-48页 |
| 5.2 颗粒性质对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 第48-52页 |
| 5.2.1 颗粒疏水性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8-49页 |
| 5.2.2 石油焦粒径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49-50页 |
| 5.2.3 石油焦含量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50-52页 |
| 5.3 木蜡油含量对接触角的影响 | 第52-54页 |
| 5.4 温度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 5.5 改性第二颗粒对成浆浓度的影响 | 第55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