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中国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研究 | 第16-17页 |
1.2.3 中国国际产能合作风险防范研究 | 第17-18页 |
1.2.4 总体评价 | 第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和基础模式 | 第20-27页 |
2.1 国际产能合作理论界定 | 第20-22页 |
2.2 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现状 | 第22-26页 |
2.2.1 中非产能合作“亚吉”模式 | 第22-23页 |
2.2.2 中马产能合作“两国双园”模式 | 第23-24页 |
2.2.3 中拉产能合作“3乘3”模式 | 第24页 |
2.2.4 东亚新“雁行”模式 | 第24-25页 |
2.2.5 “领头羊”模式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研究 | 第27-40页 |
3.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的现状 | 第27-31页 |
3.1.1 哈萨克斯坦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1.2 合作基础 | 第28-29页 |
3.1.3 合作条件 | 第29-30页 |
3.1.4 经济目标协调性 | 第30-31页 |
3.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模式分析 | 第31-39页 |
3.2.1 企业层面“领头羊”产能合作模式-以中色股份为例 | 第31-34页 |
3.2.2 产业层面“一条龙”产能合作模式-以基础设施领域为例 | 第34-38页 |
3.2.3 国家层面“动态互惠”产能合作模式 | 第38-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风险分析 | 第40-49页 |
4.1 企业层面风险 | 第40-43页 |
4.1.1 自然环境风险 | 第40-41页 |
4.1.2 工程承包风险 | 第41-42页 |
4.1.3 外部社会风险 | 第42-43页 |
4.2 产业层面风险 | 第43-46页 |
4.2.1 产业投资领域集中,合作主体单一 | 第43-44页 |
4.2.2 产业合作结构单一 | 第44-45页 |
4.2.3 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45-46页 |
4.3 国家层面风险 | 第46-48页 |
4.3.1 融资路径单一,资金缺口大 | 第46页 |
4.3.2 投资环境风险 | 第46-47页 |
4.3.3 东道国风险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风险防范措施 | 第49-54页 |
5.1 企业层面风险防范措施 | 第49-51页 |
5.1.1 坚持合作共赢,积极实施本土化策略 | 第49页 |
5.1.2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 第49-50页 |
5.1.3 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 | 第50-51页 |
5.2 产业层面风险防范措施 | 第51-52页 |
5.2.1 丰富产能合作领域 | 第51页 |
5.2.2 扩大产业合作主体规模 | 第51-52页 |
5.3 国家层面风险防范措施 | 第52-53页 |
5.3.1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 | 第52页 |
5.3.2 深入了解哈萨克斯坦需求,确定合作方案 | 第52-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