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跨伤椎与经伤椎固定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4 手术操作 | 第14页 |
1.5 观察指标 | 第14-15页 |
1.5.1 术中参数测量 | 第14-15页 |
1.5.2 影像学参数测量 | 第15页 |
1.5.3 临床评分参数测量 | 第15页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15-16页 |
二、结果 | 第16-20页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6页 |
2.2 样本年龄组成分析 | 第16-17页 |
2.3 术中参数测量 | 第17页 |
2.4 影像学参数测量 | 第17-18页 |
2.5 临床评分参数测量 | 第18-20页 |
三、讨论 | 第20-28页 |
3.1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概况 | 第20页 |
3.2 后路短节段固定的认识 | 第20-21页 |
3.3 跨伤椎固定 | 第21-22页 |
3.3.1 跨伤椎固定的复位原理及缺陷 | 第21页 |
3.3.2 跨伤椎固定的弊端 | 第21-22页 |
3.4 经伤椎固定 | 第22-26页 |
3.4.1 经伤椎固定的可行性及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3.4.2 经伤椎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第23-24页 |
3.4.3 伤椎螺钉长度及置入角度选择 | 第24-25页 |
3.4.4 经伤椎固定的不足之处及应对策略 | 第25-26页 |
3.5 跨伤椎与经伤椎固定的临床疗效对比 | 第26-28页 |
四、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综述 | 第33-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科研成果 | 第51页 |
奖励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