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CYP51的研究概况 | 第11-24页 |
1 CYP51的分布情况 | 第12页 |
2 CYP51的生理功能 | 第12-14页 |
3 CYP51基因的序列特点 | 第14页 |
4 CYP51的基本研究历程 | 第14-17页 |
5 CYP51在P450家族进化研究方面的地位 | 第17-18页 |
6 CYP51抑制剂(DMIs)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7 CYP51相关基因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少孢节丛孢基因组中CYP51基因的筛选 | 第24-37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1 少孢节丛孢中CYP51的筛选和预测 | 第25-27页 |
2.2 三个预选的CYP51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功能预测 | 第27-34页 |
2.3 少孢节丛孢中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簇的预测情况 | 第34-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少孢节丛孢中3个CYP51基因的敲除株的构建 | 第37-48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7-41页 |
1.1 出发菌株和载体构建需要的质粒 | 第37页 |
1.2 实验所需要的酶和生物试剂 | 第37-38页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8-39页 |
1.4 培养基 | 第39页 |
1.5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39-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2.1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1-44页 |
2.2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转化 | 第44-45页 |
2.3 敲除转化子的PCR验证 | 第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3.1 少孢节从孢中3个CYP51基因的真菌转化子验证结果 | 第45-47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少孢节丛孢敲除菌株及野生型表型比较分析 | 第48-65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8-4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8页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8-49页 |
1.3 培养基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2.1 菌丝生长状况观察 | 第49页 |
2.2 产孢能力及孢子萌发率观察 | 第49页 |
2.3 产捕器能力及线虫捕食能力的观察 | 第49-5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0-63页 |
3.1 菌丝生长状况 | 第50-54页 |
3.2 产孢能力及孢子萌发率 | 第54-56页 |
3.3 产捕器能力与捕食线虫能力 | 第56-59页 |
3.4 三株CYP 51突变株表型及捕食线虫能力与野生型综合比较 | 第59-6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少孢节丛孢突变菌株发酵液中粗提物的代谢图谱分析 | 第65-86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6-69页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84页 |
2.1 CYP51基因76g231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代谢产物的比较与分析 | 第69-73页 |
2.2 CYP51基因78g599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代谢产物的比较与分析 | 第73-76页 |
2.3 CYP51基因80g314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代谢产物的比较与分析 | 第76-81页 |
2.4 △76g231、△78g599、△80g314三株突变菌株的PDB发酵液粗提物的气质联用仪(GC-MS)比较和分析 | 第81-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第六章 CYP51突变菌株和野生型菌株表达谱差异分析 | 第86-10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86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86页 |
1.3 培养基 | 第8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2.1 RNA-seq测序前样本的制备和加工 | 第86-87页 |
2.2 野生型菌株和突变菌株RNA-seq测序 | 第8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7-102页 |
3.1 基因表达上下调 | 第87-94页 |
3.2 表达谱中上下调基因的功能 | 第94-97页 |
3.3 突变菌株差异基因的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97-10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02-10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附录 | 第10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