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页 |
1.1.2 学术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1.2.1 “旧城更新”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2 “共享空间”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旧城与旧城更新理论探微 | 第23-30页 |
2.1 旧城基本构成 | 第23-25页 |
2.1.1 旧城物质结构形态构成 | 第23-25页 |
2.1.2 旧城社会结构形态构成 | 第25页 |
2.2 旧城问题解析 | 第25-27页 |
2.2.1 四合院变大杂院,院落空间未能高效永续利用 | 第25-26页 |
2.2.2 街道公共空间缺乏 | 第26页 |
2.2.3 基础设施落后,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混杂 | 第26-27页 |
2.2.4 用地功能混杂,缺乏公共活动场地 | 第27页 |
2.3 旧城更新问题解析 | 第27-28页 |
2.3.1 指标控制缺乏弹性,公共空间形态缺失 | 第27-28页 |
2.3.2 改造中机动车先行,压缩步行道空间 | 第28页 |
2.3.3 旧城公共空间利用率低 | 第28页 |
2.3.4 公众参与度缺乏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共享空间理论探微与旧城关系构建 | 第30-41页 |
3.1 共享空间 | 第30-31页 |
3.1.1 共享空间背景因素:共享经济 | 第30页 |
3.1.2 共享空间定义 | 第30页 |
3.1.3 共享空间内涵 | 第30-31页 |
3.2 旧城公共空间:旧城更新的“穴位” | 第31-36页 |
3.2.1 居住公共空间——院落公共空间的“微缩社区” | 第32-34页 |
3.2.2 街道公共空间——“巴塞罗那模式” | 第34-36页 |
3.3 从旧城公共空间到共享空间 | 第36-37页 |
3.4 共享空间特征研究 | 第37-39页 |
3.4.1 闲置空间的优化使用 | 第37-38页 |
3.4.2 使用权的切分与转让 | 第38页 |
3.4.3 社群聚集价值 | 第38-39页 |
3.5 旧城共享空间优势分析 | 第39-40页 |
3.5.1 提升旧城空间使用率 | 第39页 |
3.5.2 不同权责的转换实现旧城价值 | 第39页 |
3.5.3 共享空间提升旧城品质 | 第39页 |
3.5.4 提高旧城社区凝聚力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旧城更新下共享空间类型与营造路径 | 第41-74页 |
4.1 层次一:居住空间共享 | 第41-52页 |
4.1.1 灵感来源——四合院到大杂院 | 第41-42页 |
4.1.2 功能重组与细分:私密性与公共性 | 第42-43页 |
4.1.3 共享前提:厘清产权结构,共享使用权 | 第43-45页 |
4.1.4 典型案例:上海江西中路141号:居住空间共享构建方式 | 第45-52页 |
4.2 层次二:街道空间共享优化 | 第52-69页 |
4.2.1 生活性街道定义 | 第52页 |
4.2.2 上海旧城生活性街道空间环境现状调研 | 第52-57页 |
4.2.3 旧城生活性街道共享优化流程 | 第57-69页 |
4.3 层次三:社区共享 | 第69-72页 |
4.3.1 共享社区起源 | 第69-70页 |
4.3.2 共享社区更新模式 | 第70页 |
4.3.3 共享社区更新方式与流程 | 第70-72页 |
4.4 共享旧城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4.4.1 社会效益 | 第72页 |
4.4.2 邻里区域效益 | 第72页 |
4.4.3 经济效益 | 第72-73页 |
4.4.4 生态效益 | 第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实践探索——延庆旧城共享空间方式探究 | 第74-96页 |
5.1 延庆旧城概况 | 第74-75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74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74-75页 |
5.2 旧城空间特点 | 第75-80页 |
5.2.1 形制规整的州城布局 | 第75-76页 |
5.2.2 鳞次栉比的街巷道路 | 第76-78页 |
5.2.3 星罗棋布的传统建筑 | 第78-80页 |
5.3 旧城问题探析 | 第80-84页 |
5.3.1 院落杂乱,空间未能充分利用 | 第80-81页 |
5.3.2 街巷冷清,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 第81-84页 |
5.3.3 用地功能单一,缺乏公共活动场地 | 第84页 |
5.4 延庆旧城共享空间营造探索 | 第84-95页 |
5.4.1 解困之道——激活延庆旧城公共空间 | 第84-85页 |
5.4.2 层次一:从院落共享到全域共享 | 第85-90页 |
5.4.3 层次二:街道共享 | 第90-93页 |
5.4.4 层次三:社区共享 | 第93-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96-9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6页 |
6.2 创新点 | 第9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一 | 第104-111页 |
附录二 | 第111-121页 |
附录三 | 第121-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