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基于古代文献脾主运化、统血理论的发展源流及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研究

摘要第7-13页
Abstract第13-21页
文献综述 脾主运化、统血理论的近现代研究进展第22-35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前言第35-38页
第一部分 脾主运化、统血理论的发展源流第38-87页
    1 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源流第38-77页
        1.1 先秦两汉时期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理论起源第38-52页
            1.1.1 《内经》中强调脾主运的功能第39-40页
            1.1.2 《内经》中将“化”的功能归于胃第40页
            1.1.3 “消谷”从病理到生理的演变第40-41页
            1.1.4 脾主运化理论的发生第41-44页
            1.1.5 脾失健运的病因明确第44-45页
            1.1.6 脾失健运的病证基本完善第45-46页
            1.1.7 确立脾失健运的治则第46-47页
            1.1.8 出现脾失健运的方剂第47-48页
            1.1.9 脾主运化理论的外延发展第48-52页
        1.2 三国到唐时期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治疗丰富第52-60页
            1.2.1 脾主化的名称演变第53-55页
            1.2.2 脾主运的名称演变第55页
            1.2.3 脾失健运的病因以寒邪为主第55-56页
            1.2.4 脾失健运的病证分类更加细化第56页
            1.2.5 脾失健运的治疗丰富第56-60页
        1.3 宋金元时期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第60-73页
            1.3.1 明确提出脾主运化第60页
            1.3.2 脾主运化的称谓百家争鸣第60-65页
            1.3.3 脾失健运是引起儿科疾病的重要病因第65-66页
            1.3.4 脾失健运的治法多元化第66-70页
            1.3.5 李东垣创脾胃学说第70-73页
        1.4 明清时期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完善应用第73-76页
            1.4.1 脾主运化理论更加完善第73-74页
            1.4.2 重视脾阴对脾主运化的影响第74页
            1.4.3 记载大量脾失健运的医案第74-75页
            1.4.4 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2 脾主统血理论的发展源流第77-87页
        2.1 先秦两汉时期脾主统血理论的发展——初现病机第77-78页
            2.1.1 《内经》中初现脾不统血的病机第77页
            2.1.2 《金匮要略》中以温阳之方药治疗出血证第77页
            2.1.3 《难经》中脾裹血非脾统血之意第77-78页
        2.2 三国到唐时期脾主统血理论的发展——方药出现第78-80页
            2.2.1 补气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证第78-79页
            2.2.2 提出血随气行理论第79-80页
        2.3 宋金元时期脾主统血理论的发展——理论成形第80-82页
            2.3.1 认识到脾与血证有关第80页
            2.3.2 提出脾胃虚弱不能统血的病机第80-81页
            2.3.3 用归脾汤治疗出血证第81-82页
        2.4 明清时期脾主统血理论的发展——理论完善第82-85页
            2.4.1 明确提出脾统血第82页
            2.4.2 脾主统血既可指生血亦可指统摄血液第82-83页
            2.4.3 脾裹血含有脾统摄血液的意思第83-84页
            2.4.4 脾统血专指脾统摄血液第84-85页
            2.4.5 脾主统血以运化为基第85页
        小结第85-87页
第二部分 从脾论治相关疾病的理论研究第87-175页
    1 研究目的第87页
    2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第87-91页
        2.1 研究资料第88页
        2.2 研究内容第88页
        2.3 纳入标准第88-89页
        2.4 排除标准第89-90页
        2.5 内容的标准化第90页
            2.5.1 病因名词术语的标准化第90页
            2.5.2 证候名词术语的标准化第90页
            2.5.3 症状名词术语的标准化第90页
            2.5.4 方剂名词术语的标准化第90页
        2.6 数据的分析第90-91页
            2.6.1 对各个时期四病的病因、证候、症状、方剂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第90页
            2.6.2 各个时间段之间按比率进行比较第90-91页
            2.6.3 整理数据绘制双线图第91页
            2.6.4 建立本体网络第91页
            2.6.5 根据双线图及本体网络结合文献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第91页
    3 结果和讨论第91-175页
        3.1 泄泻从脾论治的研究第91-120页
            3.1.1 泄泻病因病机的演变第91-100页
            3.1.2 泄泻证候的演变第100-103页
            3.1.3 泄泻的治疗第103-116页
            3.1.4 泄泻的病因、证候、症状、方剂的综合分析第116-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3.2 .痞满从脾论治的研究第120-139页
            3.2.1 痞满病因病机的演变第120-127页
            3.2.2 痞满证候的演变第127-129页
            3.2.3 痞满的治疗第129-135页
            3.2.4 痞满的病因、证候、症状、方剂的综合分析第135-138页
            小结第138-139页
        3.3 血证从脾论治的研究第139-154页
            3.3.1 血证病因病机的演变第139-144页
            3.3.2 血证证候的演变第144-146页
            3.3.3 血证的治疗第146-151页
            3.3.4 血证的病因、证候、症状、方剂的综合分析第151-154页
            小结第154页
        3.4 胸痹心痛从脾论治的研究第154-173页
            3.4.1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演变第155-161页
            3.4.2 胸痹心痛证候的演变第161-163页
            3.4.3 胸痹心痛的治疗第163-169页
            3.4.4 胸痹心痛的病因、证候、症状、方剂的综合分析第169-172页
            小结第172-173页
        3.5 四病的病因、证候、症状、方剂的综合分析第173-175页
结论第175-176页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第176-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87页
附件第187-198页
附录 个人简历第198-199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第199-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解析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肾-督-骨失常”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基于益气祛风原则观察针药并用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实验小鼠免疫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