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漆酶的概念、来源和分布 | 第12页 |
·真菌漆酶的结构特征和催化反应机理 | 第12-17页 |
·真菌漆酶的分子特征 | 第12-13页 |
·漆酶的铜中心 | 第13页 |
·漆酶催化氧化 | 第13-14页 |
·漆酶的催化机理 | 第14-15页 |
·漆酶介质系统 | 第15-17页 |
·漆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7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17页 |
·酶活单位定义 | 第17页 |
·漆酶的应用 | 第17-20页 |
·食品工业 | 第17-18页 |
·食用菌生产 | 第18页 |
·造纸工业 | 第18-19页 |
·环境保护 | 第19页 |
·生物检测 | 第19页 |
·其他方面 | 第19-20页 |
·真菌漆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真菌漆酶的产生菌种 | 第20-21页 |
·真菌漆酶合成的影响条件 | 第21-22页 |
·立题背景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2章 红芝产漆酶的液态发酵条件研究 | 第27-44页 |
·前言 | 第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菌种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漆酶活力测定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红芝菌在基础产酶培养基上的产酶时间 | 第28-29页 |
·培养基碳、氮源组合正交实验及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碳、氮源浓度影响产酶的单因素实验 | 第31-34页 |
·碳、氮源浓度组合对产酶的影响 | 第34-35页 |
·无机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5-37页 |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7页 |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7-38页 |
·初始pH 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38-39页 |
·V_(Bl) 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页 |
·V_C 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液体发酵产酶历程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3章 红芝产漆酶的固态发酵条件研究 | 第44-53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菌种 | 第44页 |
·原料 | 第44页 |
·培养基 | 第44页 |
·培养方法 | 第44-45页 |
·放大培养 | 第45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不同纤维原料的比较 | 第45-46页 |
·甘蔗渣和麦麸的比例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页 |
·葡萄糖用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硫酸铵用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7-48页 |
·培养基含水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8页 |
·培养基初始pH 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Cu~(2+)对产酶的影响 | 第50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聚丙烯塑料袋中放大培养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4章 红芝组成型漆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53-59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漆酶 | 第53页 |
·漆酶制备 | 第53页 |
·酶活测定 | 第53页 |
·最适反应温度 | 第53页 |
·热稳定性 | 第53页 |
·最适反应pH 值 | 第53-54页 |
·pH 稳定性 | 第54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54页 |
·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54页 |
·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54-55页 |
·漆酶的热稳定性 | 第55页 |
·pH 值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漆酶的pH 稳定性 | 第56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56-57页 |
·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 | 第57页 |
·漆酶的动力学参数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5章 红芝漆酶对染料脱色的应用研究 | 第59-76页 |
·前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漆酶 | 第59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9页 |
·染料配制 | 第59-60页 |
·漆酶的制备 | 第60页 |
·漆酶活力的测定 | 第60页 |
·三种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 第60页 |
·染料脱色体系建立 | 第60页 |
·脱色率计算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4页 |
·三种染料的特征吸收波长 | 第60-62页 |
·漆酶和漆酶/ABTS 介质系统对染料脱色性能的比较 | 第62-66页 |
·pH 对漆酶/ABTS 介质系统脱色染料的影响 | 第66-67页 |
·反应温度对漆酶/ABTS 介质系统脱色染料的影响 | 第67页 |
·ABTS 加入量对漆酶/ABTS 介质系统脱色染料的影响 | 第67-68页 |
·漆酶加入量对漆酶/ABTS 介质系统脱色染料的影响 | 第68-69页 |
·染料浓度对漆酶/ABTS 介质系统脱色染料的影响 | 第69-71页 |
·金属离子对漆酶/ABTS 介质系统脱色染料的影响 | 第71页 |
·染料脱色反应动力学 | 第71-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