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及缓解对策研究--基于泸州市的调查
|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2-21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6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 第16-18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一)精准扶贫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二)精准扶贫的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泸州市的精准扶贫实践 | 第21-31页 |
| 一、泸州市概况 | 第21-22页 |
| (一)基本情况 | 第21页 |
| (二)贫困群体基本数据 | 第21-22页 |
| 二、泸州市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 第22-26页 |
| (一)细化致贫原因分类识别贫困对象 | 第22-23页 |
| (二)多维度测度贫困户退出标准 | 第23页 |
| (三)多元力量携手进行帮扶 | 第23-24页 |
| (四)政府兜底免除医疗费用 | 第24页 |
| (五)全力实施保障住房安全 | 第24-25页 |
| (六)减免和资助并举进行教育帮扶 | 第25页 |
| (七)加大低保救助力度 | 第25页 |
| (八)依据自身特色发展产业扶贫 | 第25-26页 |
| (九)多方入手完善基础设施 | 第26页 |
| 三、泸州市三个贫困村扶贫的具体做法 | 第26-31页 |
| (一)三个贫困村的概况 | 第26-28页 |
| (二)三个贫困村的扶贫过程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泸州市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 | 第31-39页 |
| 一、扶贫对象自身问题突出 | 第31-34页 |
| (一)抵御风险能力低 | 第31-32页 |
| (二)老年贫困问题明显 | 第32-33页 |
| (三)青年劳动力教育水平低 | 第33-34页 |
| (四)内生动力不足 | 第34页 |
| 二、扶贫识别不精准 | 第34-35页 |
| 三、扶贫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 第35-37页 |
| (一)项目配置以救济式为主 | 第35-36页 |
| (二)产业扶贫目标偏离 | 第36-37页 |
| (三)医疗扶贫存在漏洞 | 第37页 |
| 四、扶贫力量带动乏力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39-41页 |
| (一)连片特困区发展受限 | 第39-40页 |
| (二)乡村发展受限 | 第40-41页 |
| 二、扶贫识别机制不科学 | 第41-42页 |
| (一)识别模式单一 | 第41-42页 |
| (二)识别对象瞄准偏离 | 第42页 |
| 三、扶贫项目管理机制不规范 | 第42-44页 |
| (一)项目配置重心偏离 | 第42-43页 |
| (二)市场机制引入不成熟 | 第43-44页 |
| (三)第三方监管缺位 | 第44页 |
| 四、多元主体扶贫协调机制不完善 | 第44-48页 |
| (一)政府机构扶贫协调不畅 | 第44-45页 |
| (二)村级自治组织扶贫协调困难 | 第45页 |
| (三)社会力量扶贫缺乏引导 | 第45-46页 |
| (四)贫困人口缺乏参与性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缓解对策 | 第48-57页 |
| 一、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 第48-50页 |
| (一)重视对连片特困区的投入 | 第48-49页 |
| (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第49-50页 |
| 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识别机制 | 第50-51页 |
| (一)建立多元贫困识别模式 | 第50页 |
| (二)设立扶贫识别纠错机制 | 第50-51页 |
| 三、健全扶贫项目管理机制 | 第51-53页 |
| (一)建立项目实施长效机制 | 第51-52页 |
| (二)推动产业扶贫发展市场化 | 第52-53页 |
| (三)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 | 第53页 |
| 四、构建多元主体扶贫协调机制 | 第53-57页 |
| (一)规范政府机构协调机制 | 第53-54页 |
| (二)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 第54页 |
| (三)重视对社会力量的引导 | 第54页 |
| (四)完善贫困人口参与机制 | 第54-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