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37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流场转换提高采收率技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区基本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11-13页 |
1.3.1 地质基本概况 | 第11-12页 |
1.3.2 开发现状 | 第12页 |
1.3.3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3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精细地质研究 | 第15-31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15-18页 |
2.1.1 地层层序 | 第15页 |
2.1.2 地层对比 | 第15-17页 |
2.1.3 砂体发育特征 | 第17-18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2.2.1 精细构造解释 | 第18-19页 |
2.2.2 构造形态 | 第19-21页 |
2.3 储层特征 | 第21-27页 |
2.3.1 岩石学特征 | 第21-22页 |
2.3.2 沉积相研究 | 第22-24页 |
2.3.3 储层分布特点 | 第24-25页 |
2.3.4 储层物性 | 第25-27页 |
2.4 油藏基本参数 | 第27-29页 |
2.4.1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7页 |
2.4.2 流体性质 | 第27-28页 |
2.4.3 温压系统 | 第28页 |
2.4.4 油藏类型 | 第28-29页 |
2.5 地质储量评价 | 第29-31页 |
2.5.1 储量计算 | 第29页 |
2.5.2 储量评价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开发效果评价 | 第31-42页 |
3.1 层系状况评价 | 第31-36页 |
3.1.1 储层分类评价 | 第31-32页 |
3.1.2 层系适应性评价 | 第32-36页 |
3.2 井网状况评价 | 第36-39页 |
3.3 能量状况评价 | 第39-41页 |
3.4 水驱状况评价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42-56页 |
4.1 单元潜力分析 | 第42-45页 |
4.2 纵向潜力分析 | 第45-50页 |
4.2.1 砂层组潜力分析 | 第45-47页 |
4.2.2 小层潜力分析 | 第47-50页 |
4.3 平面潜力 | 第50-56页 |
4.3.1 I类层剩余油分布 | 第51-53页 |
4.3.2 II类层剩余油分布 | 第53-54页 |
4.3.3 III类层剩余油分布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流场转换方案优化 | 第56-93页 |
5.1 油藏流场的演变 | 第56页 |
5.2 油藏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5.2.1 流场影响的静态因素 | 第56-58页 |
5.2.2 流场影响的动态因素 | 第58-59页 |
5.2.3 累积冲刷强度的表征 | 第59页 |
5.3 油藏流场的表征方法 | 第59-60页 |
5.4 层系重组 | 第60-61页 |
5.5 井网完善 | 第61-66页 |
5.6 流场转换优化 | 第66-93页 |
5.6.1 沙二7-9 I类层系流场转变 | 第68-89页 |
5.6.2 沙二2-3 层系流场转变 | 第89-93页 |
第六章 矿场实施与效果评价 | 第93-104页 |
6.1 层系内统一细分减缓层间干扰,均衡纵向水驱 | 第93-96页 |
6.2 利用单体增压泵提压增注 | 第96-97页 |
6.3 注采耦合扩大平面水驱波及 | 第97-102页 |
6.4 实施效果 | 第102-104页 |
6.4.1 整体方案实施效果 | 第102页 |
6.4.2 转流场方案实施效果 | 第102-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