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简介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网络流水印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第17-39页 |
2.1 网络流水印技术 | 第17-25页 |
2.1.1 基于间隔差值类的网络流水印方法 | 第19-21页 |
2.1.2 基于直序扩频的网络流水印方法 | 第21-24页 |
2.1.3 混合网络流水印方法 | 第24-25页 |
2.2 网络干扰因素 | 第25-29页 |
2.3 网络流水印技术缺陷 | 第29-31页 |
2.4 纠错码和交织码 | 第31-39页 |
2.4.1 纠错码和循环码 | 第31-33页 |
2.4.2 BCH码的编解码过程 | 第33-37页 |
2.4.3 交织码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新型网络流水印的设计和实现 | 第39-56页 |
3.1 新型网络流水印技术设计 | 第39-42页 |
3.2 改进方法实现 | 第42-52页 |
3.2.1 DSSS-based类改进方法 | 第45-47页 |
3.2.2 Interval-based类改进方法 | 第47-49页 |
3.2.3 Hybrid类改进方法 | 第49-52页 |
3.3 纠错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第56-79页 |
4.1 实验平台 | 第56-59页 |
4.2 性能分析 | 第59-74页 |
4.2.1 垃圾包添加干扰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2 网络抖动延迟干扰的影响 | 第63-66页 |
4.2.3 数据包分片重组干扰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4 网络流切分干扰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5 数据包丢包干扰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 多流辨识性能分析模型 | 第74-7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研究期间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