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氢气制备方法 | 第11-18页 |
1.2.1 化石燃料制氢 | 第12页 |
1.2.2 生物制氢 | 第12-13页 |
1.2.3 光解水制氢 | 第13-15页 |
1.2.4 电解水制氢 | 第15-18页 |
1.2.4.1 电解水制氢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2.4.2 电解水制氢的性能参数 | 第17-18页 |
1.3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27页 |
1.4.1 金属硫族化合物 | 第20-21页 |
1.4.2 金属硼化物 | 第21页 |
1.4.3 金属碳化物 | 第21-24页 |
1.4.4 金属氮化物 | 第24页 |
1.4.5 金属磷化物 | 第24-27页 |
1.5 非金属催化剂 | 第27-29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表征方法 | 第30-3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 材料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1-33页 |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谱仪(EDS) | 第31-32页 |
2.2.2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2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32页 |
2.2.4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32-33页 |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 | 第33页 |
2.3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2.3.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33-34页 |
2.3.2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 | 第34页 |
2.3.3 循环伏安曲线(CV) | 第34-35页 |
2.3.4 恒电位稳定性测试 | 第35页 |
2.3.5 电化学阻抗(EIS)测试 | 第35页 |
2.3.6 双电层电容(C_(dl))测试 | 第35-36页 |
第3章 铁掺杂磷化镍纳米片阵列双功能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 第36-57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5页 |
3.3.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37-42页 |
3.3.2 催化剂HER性能评价 | 第42-46页 |
3.3.3 不同Fe掺杂量催化剂HER性能评价 | 第46-49页 |
3.3.4 催化剂OER性能评价 | 第49-52页 |
3.3.5 不同Fe掺杂量催化剂OER性能评价 | 第52-53页 |
3.3.6 催化剂电解水性能评价 | 第53-54页 |
3.3.7 不同Fe掺杂量催化剂电解水性能评价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磷化镍钴/氮掺杂碳框架双功能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 第57-68页 |
4.1 前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4.3.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58-61页 |
4.3.2 催化剂HER性能评价 | 第61-63页 |
4.3.3 催化剂HER稳定性评价 | 第63-65页 |
4.3.4 催化剂OER性能评价 | 第65-66页 |
4.3.5 催化剂OER稳定性评价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奖励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