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核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第11-17页
        1.2.1 相反电荷凝聚法第11-12页
        1.2.2 层层自组装法(LbL)第12-13页
        1.2.3 传统乳液聚合法第13-14页
        1.2.4 细乳液聚合法第14-16页
        1.2.5 分散聚合法第16页
        1.2.6 悬浮聚合法第16-17页
    1.3 无机-有机复合微球的应用第17-18页
        1.3.1 涂料中的应用第17页
        1.3.2 胶黏剂中的应用第17页
        1.3.3 医学上的应用第17页
        1.3.4 制备空心微球第17-18页
    1.4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复合微球第18-20页
        1.4.1 细乳液聚合机理第18-19页
        1.4.2 细乳液聚合影响因素第19-20页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20-22页
        1.5.1 目的和意义第20页
        1.5.2 主要内容第20-21页
        1.5.3 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二氧化硅粒子的制备与表面修饰第22-39页
    2.1 引言第22-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7页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5页
        2.2.2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5页
        2.2.3 有机硅氧烷偶联剂修饰二氧化硅粒子第25-26页
        2.2.4 二氧化硅粒子的表征第26-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7页
        2.3.1 二氧化硅粒子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第27-30页
            2.3.1.1 氨水的影响第27-28页
            2.3.1.2 TEOS浓度的影响第28-29页
            2.3.1.3 溶剂无水乙醇的影响第29-30页
        2.3.2 二氧化硅粒子的形貌和结构表征第30-32页
        2.3.3 改性二氧化硅的接触角影响因素第32-35页
            2.3.3.1 体系pH值的影响第33页
            2.3.3.2 水用量的影响第33-34页
            2.3.3.3 偶联剂添加量的影响第34-35页
        2.3.4 改性二氧化硅的表征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核壳复合微球第39-49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40页
        3.2.2 复合微球制备方法第40页
        3.2.3 主要表征手段第40-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3.3.1 细乳液的制备第41-42页
        3.3.2 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质量比对复合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第42-43页
        3.3.3 乳化剂用量对复合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第43-45页
        3.3.4 二氧化硅尺寸对复合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第45页
        3.3.5 软单体BA和硬单体MMA的形貌比较第45-46页
        3.3.6 复合微球的热重分析第46-47页
        3.3.7 复合微球的红外光谱表征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结论第49-51页
    4.1 全文总结第49页
    4.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附录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层状磁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磁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塑性淀粉基生质复合材料熔融加工流动及防水性能改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