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5页 |
1.1 昆虫病原线虫 | 第7-10页 |
1.1.1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防治作用 | 第7页 |
1.1.2 昆虫病原线虫生活史 | 第7-8页 |
1.1.3 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理 | 第8-10页 |
1.1.4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的环境安全性 | 第10页 |
1.2 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1 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 | 第10-11页 |
1.2.2 寄生虫的转基因技术 | 第11页 |
1.3 RNAi在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1 RNAi的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1.3.2 RNAi在模式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3 RNAi在非模式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线虫的大肠杆菌培养法研究 | 第15-2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1 供试菌株、质粒及材料 | 第15页 |
2.1.2 培养基配制 | 第15-16页 |
2.1.3 饲喂细菌的培养 | 第16-17页 |
2.1.4 昆虫病原线虫的计数 | 第17页 |
2.1.5 小卷蛾斯氏线虫的平板培养 | 第17页 |
2.1.6 线虫接种量对平板培养线虫发育繁殖的影响 | 第17页 |
2.1.7 细菌菌株对平板培养线虫发育繁殖的影响 | 第17-18页 |
2.1.8 培养基中抗生素和诱导剂添加对平板培养线虫发育繁殖的影响 | 第18页 |
2.1.9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2.2.1 线虫初始接种量对接种代线虫发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2 线虫初始接种量对线虫繁殖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3 细菌菌株对接种代线虫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4 细菌菌株对接种代线虫繁殖量的影响 | 第21页 |
2.2.5 添加物对接种代线虫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6 添加物对接种代线虫繁殖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三章 che-11基因的RNAi表达菌株饲喂线虫法研究 | 第23-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3.1.1 相关试剂 | 第23页 |
3.1.2 线虫总RNA的制备与纯化 | 第23页 |
3.1.3 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23-24页 |
3.1.4 RNA的反转录合成cDNA | 第24页 |
3.1.5 cRNA质控 | 第24页 |
3.1.6 che-11简并引物设计合成 | 第24-25页 |
3.1.7 目标基因的特异扩增 | 第25-26页 |
3.1.8 目的基因特异片段的胶回收纯化 | 第26页 |
3.1.9 目的基因特异片段的T载体连接 | 第26页 |
3.1.10 CaCl_2法小量制备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26-27页 |
3.1.11 目标基因片段的转化 | 第27页 |
3.1.12 蓝白斑筛选及菌液PCR检测 | 第27-28页 |
3.1.13 核酸测序 | 第28页 |
3.1.14 线虫饲喂RNAi诱导载体的构建策略 | 第28-29页 |
3.1.15 che-11目的片段的亚克隆 | 第29页 |
3.1.16 靶标基因干扰载体构建 | 第29-30页 |
3.1.17 靶标基因RNAI载体质粒提取 | 第30页 |
3.1.18 靶标基因干扰载体转化RNAi表达菌株 | 第30-31页 |
3.1.19 目标基因的RNAi效果验证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3.2.1 总RNA的分离 | 第32-33页 |
3.2.2 che-11基因的同源克隆与测序 | 第33-34页 |
3.2.3 靶标基因RNAi表达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 | 第34-37页 |
3.2.4 干扰效果的验证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4.1 结论 | 第39页 |
4.2 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Abstract | 第44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