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比义与卫道尊王—蓝光策《春秋公法比义发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二、学术前史 | 第11-14页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蓝光策与《春秋公法比义发微》 | 第15-22页 |
第一节 蓝光策及其著述 | 第15-18页 |
一、蓝光策职官履历 | 第15-17页 |
二、蓝光策著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蓝光策对春秋公法的认知 | 第18-22页 |
一、蓝光策对《春秋》的认知 | 第18-20页 |
二、蓝光策对公法的认知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发微》的方法:东西比义 | 第22-41页 |
第一节 春秋通于公法 | 第22-29页 |
一、大一统 | 第22-24页 |
二、取仁 | 第24-27页 |
三、礼义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春秋优于公法 | 第29-41页 |
一、天子高于国家 | 第29-31页 |
二、礼制胜于强权 | 第31-35页 |
三、节义重于生死 | 第35-38页 |
四、诛“乱臣”优于护“叛党”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发微》的核心:卫道尊王 | 第41-60页 |
第一节 王者至尊 | 第41-47页 |
一、王权天授 | 第41-45页 |
二、王令行于天下 | 第45-46页 |
三、善待失位之君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王位至尊 | 第47-51页 |
一、王位正始 | 第47-49页 |
二、世子命名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臣子之义 | 第51-55页 |
一、不可杀君逐君 | 第51-54页 |
二、人臣无外交 | 第54-55页 |
第四节 立宪救王 | 第55-60页 |
一、《发微》之立宪 | 第55-56页 |
二、维新派与立宪官僚之立宪 | 第56-60页 |
第四章 《发微》的当时命运与历史定位 | 第60-70页 |
第一节 《春秋公法比义发微》的命运 | 第60-63页 |
一、端方之微词 | 第60-62页 |
二、张謇之虚赞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春秋公法学与公法春秋学 | 第63-70页 |
一、春秋公法学 | 第63-66页 |
二、公法春秋学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