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氢能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储氢技术 | 第13-14页 |
1.2.1 压缩气体 | 第13页 |
1.2.2 低温液体 | 第13-14页 |
1.2.3 固态存储 | 第14页 |
1.3 储氢材料的分类 | 第14-16页 |
1.3.1 金属储氢材料 | 第14-15页 |
1.3.2 碳质储氢材料 | 第15页 |
1.3.3 配合物储氢材料 | 第15-16页 |
1.3.4 有机储氢材料 | 第16页 |
1.4 配合物储氢材料的研究简介 | 第16-19页 |
1.4.1 轻金属-铝-氢 | 第17-18页 |
1.4.2 轻金属-氮(硼)-氢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第二章 Li-N-H系配合物储氢材料的研究概述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Li-N-H系配合物的实验研究 | 第24-25页 |
2.3 Li-N-H系配合物的释氢机理 | 第25-27页 |
2.4 Li-N-H系配合物的理论计算 | 第27-29页 |
2.4.1 结构性质 | 第27-28页 |
2.4.2 元素替代 | 第28-29页 |
2.4.3 反应机理 | 第29页 |
2.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29-31页 |
2.5.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2.5.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2.5.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第三章 Li-N-H体系宏观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36-49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计算方法与构型 | 第37-38页 |
3.2.1 计算方法 | 第37页 |
3.2.2 晶体构型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3.1 结构优化 | 第38-39页 |
3.3.2 电子结构 | 第39-42页 |
3.3.3 热力学稳定性 | 第42-43页 |
3.3.4 Li-N-H化学势平衡图 | 第43-45页 |
3.3.5 吸放氢反应方程和反应焓 | 第45-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四章 LiH+NH_3→LiNH_2+H_2反应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49-66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50-51页 |
4.2.1 计算方法 | 第50页 |
4.2.2 反应模型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4.3.1 几何优化 | 第51-52页 |
4.3.2 反应过程中分子构型的变化 | 第52-54页 |
4.3.3 过渡态 | 第54-56页 |
4.3.4 电子结构 | 第56-60页 |
4.3.5 前线轨道分析 | 第60-63页 |
4.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过渡金属替代对LiNH_2释氢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66-77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计算方法与构型 | 第67-68页 |
5.2.1 计算方法 | 第67页 |
5.2.2 晶体构型 | 第67-68页 |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5.3.1 结构优化 | 第68-69页 |
5.3.2 结合能 | 第69-70页 |
5.3.3 态密度 | 第70-72页 |
5.3.4 电荷等密度和布局分析 | 第72-73页 |
5.3.5 H原子的空位形成能 | 第73-74页 |
5.4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总结 | 第77-78页 |
6.1.1 Li-N-H配合物宏观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77页 |
6.1.2 LiH+NH_3→LiNH_2+H_2反应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77-78页 |
6.1.3 元素替代对Li-N-H系储氢材料吸放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78页 |
6.2 今后研究建议与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