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远去”与身份复归--贵州黔东南榕江县草木染现代传承问题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 1.3.1 人类学功能主义理论 | 第12-13页 |
| 1.3.2 人类学“离散(Diaspora)”观 | 第13-14页 |
| 1.3.3 身份认同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 1.3.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5-16页 |
| 1.3.5 “草木染”传统印染工艺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1.4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 1.5.2 田野调查法 | 第18-19页 |
| 1.5.3 比较分析法 | 第19-20页 |
| 第2章 草木染的前世今生 | 第20-28页 |
| 2.1 “染”的历史渊源 | 第20-21页 |
| 2.2 草木染本体概述 | 第21-26页 |
| 2.2.1 草木染原料的选取与分类 | 第22-24页 |
| 2.2.2 草木染原料提取染色工序 | 第24-25页 |
| 2.2.3 草木染原料提取染色方法 | 第25-26页 |
| 2.3 “生活美学”的草木染之现代运用 | 第26-28页 |
| 第3章 草木染作为“地方性知识” | 第28-38页 |
| 3.1 草木染原料取材生态环境概况 | 第28-31页 |
| 3.2 草木染制作材料、工具及工艺 | 第31-34页 |
| 3.2.1 制作材料:因地制宜,取之有道 | 第31页 |
| 3.2.2 制作工具:身体技术的延伸 | 第31-33页 |
| 3.2.3 制作工艺:取法自然,匠心独运 | 第33-34页 |
| 3.3 榕江水族草木染之文化表征 | 第34-38页 |
| 3.3.1 草木染纹样的艺术特征 | 第34-36页 |
| 3.3.2 纹样的符号意义 | 第36-38页 |
| 第4章 “非遗”名录体系之外的榕江草木染 | 第38-47页 |
| 4.1 概念的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 第38-39页 |
| 4.2 回溯:我国非遗保护与名录制度的确立 | 第39-40页 |
| 4.3 “另类与隔离”:自我传承发展的榕江草木染 | 第40-47页 |
| 第5章 传承人的身份认同 | 第47-53页 |
| 5.1 身份赋予的需要 | 第47-50页 |
| 5.2 身份转型的困惑 | 第50-52页 |
| 5.3 身份的“远去与复归” | 第52-5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7页 |
| 6.1 结论:非遗评价体系的转向 | 第53-55页 |
| 6.2 展望:建立反思后的传承人认同机制 | 第55-57页 |
| 附表 草木染技艺本体调研报告 | 第57-64页 |
| 注释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