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群体因果性与因果建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40页 |
1.1 研究的问题及依据 | 第10-2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8-33页 |
1.3 研究立足点与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意义 | 第34-3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37-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第2章 基于证据支持理论的线性模型 | 第40-54页 |
2.1 跨群体因果性的线性模型 | 第41-44页 |
2.2 线性模型的适用性疑难 | 第44-47页 |
2.3 调节技术与随机对照试验 | 第47-50页 |
2.4 证据支持理论的局限性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单一路径因果机制模型 | 第54-69页 |
3.1 因果机制与干预解释 | 第55-58页 |
3.2 可比较追踪进程 | 第58-63页 |
3.3 因果关系的正相关外推 | 第63-65页 |
3.4 单一路径与多条路径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基于可传输框架的选择模型 | 第69-93页 |
4.1 DAG的确认功能 | 第70-75页 |
4.2 跨群体外推与选择模型 | 第75-79页 |
4.3 可传输性与非可传输性 | 第79-81页 |
4.4 选择模型和调节技术 | 第81-87页 |
4.5 超越可传输性框架的因果外推 | 第87-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因果模型的协调合理性分析 | 第93-120页 |
5.1 经验协调性分析与过硬性选择 | 第94-96页 |
5.2 因果模型的比较与综合 | 第96-101页 |
5.3 调节因子与协调力 | 第101-104页 |
5.4 因果模型的机制性内涵 | 第104-113页 |
5.5 调节技术分析因果路径 | 第113-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新的因果调节模型的生成 | 第120-170页 |
6.1 因果调节模型的雏形 | 第120-126页 |
6.2 因果调节模型的多条路径效应 | 第126-137页 |
6.3 因果调节模型的参数部分 | 第137-148页 |
6.4 确定原因变量的跨群体效应 | 第148-165页 |
6.5 建模方法的进步性与核心解子 | 第165-168页 |
小结 | 第168-170页 |
结语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78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奖项 | 第178-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