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两种基于含S杂环近红外有机荧光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1页
    1.1 有机电致发光简介第12-16页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第12-13页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原理第13-14页
        1.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各功能层简介第14-16页
    1.2 红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6-25页
        1.2.1 氰基取代乙烯基苯类红色荧光小分子材料第16-22页
        1.2.2 苯并噻二唑类红色荧光小分子材料第22-25页
    1.3 有机近红外材料的生物应用研究进展第25-29页
        1.3.1 细胞荧光染色第25-26页
        1.3.2 细胞荧光示踪第26-27页
        1.3.3 光动力学治疗第27-29页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第29-31页
        1.4.1 论文的选题第29页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第31-34页
    2.1 实验用试剂和药品第31页
    2.2 实验用测试仪器和方法第31-34页
        2.2.1 质谱第31页
        2.2.2 核磁第31页
        2.2.3 紫外吸收光谱第31页
        2.2.4 荧光发射光谱第31-32页
        2.2.5 DSC与TGA测试第32页
        2.2.6 电化学测试第32页
        2.2.7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第32页
        2.2.8 量化计算第32页
        2.2.9 场发射透射扫描电镜第32页
        2.2.10 Mastersizer3000超高速智能粒度分析仪第32-34页
第3章 苯并噻二唑为受体D-A型红色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第34-48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第34-37页
    3.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第37-44页
        3.3.1 理论计算第37-39页
        3.3.2 电化学表征第39-40页
        3.3.3 光物理性质第40-44页
            3.3.3.1 吸收与发射光谱测试第40-42页
            3.3.3.2 量子效率及瞬态荧光寿命测试第42-44页
        3.3.4 热力学性质第44页
    3.4 电致发光器件应用第44-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2,3-二噻吩基-二氰基乙烯为受体D-A型近红色荧光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第48-61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及反应步骤第48-50页
    4.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第50-57页
        4.3.1 理论计算第50-52页
        4.3.2 电化学性质第52-53页
        4.3.3 热力学性质第53-54页
        4.3.4 光物理性质第54-57页
            4.3.4.1 吸收与发射光谱测试第54-56页
            4.3.4.2 量子效率及瞬态荧光寿命测试第56-57页
    4.4 电致发光器件应用第57-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2,3-二噻吩基-二氰基乙烯为受体D-A型近红色荧光分子的生物成像研究.第61-69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TPATHCNE与牛血清蛋白(BSA)纳米颗粒的形成条件探究第61-65页
        5.2.1 浓度对纳米颗粒的影响第61-62页
        5.2.2 温度对纳米颗粒的影响第62-63页
        5.2.3 盐度对纳米颗粒的影响第63-64页
        5.2.4 pH对纳米颗粒的影响第64-65页
    5.3 T-BSA纳米颗粒的酵母细胞实验第65-66页
    5.4 T-BSA纳米颗粒的DLS分布和Zeta电位第66-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手性双功能相转移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催化不对称胺基化反应
下一篇:含铁氟化物电荷有序、磁有序的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