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导论 | 第7-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8-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2-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22页 |
1.5.3 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2.村落概况与项目入村 | 第25-36页 |
2.1 贫瘠的村落社会 | 第25-27页 |
2.2 巴村贫困成因分析 | 第27-29页 |
2.3 项目入村 | 第29-36页 |
2.3.1 “五人小组”的产生 | 第29-31页 |
2.3.2 “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 第31-34页 |
2.3.3 对口帮扶与驻村帮扶的扶贫工作机制 | 第34-36页 |
3.项目运作与多元主体间博弈 | 第36-63页 |
3.1 产业化项目扶贫 | 第36-42页 |
3.1.1 “特惠贷”项目的实施 | 第36-39页 |
3.1.2 养殖产业项目的推行 | 第39-42页 |
3.2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过程 | 第42-51页 |
3.2.1 “搬迁资格”的产生与争夺 | 第42-43页 |
3.2.2 扶贫搬迁的宣传动员工作 | 第43-46页 |
3.2.3 搬迁户与基层政府的博弈 | 第46-48页 |
3.2.4 搬迁进城后农民的生计问题与生活保障 | 第48-51页 |
3.3 项目扶贫的运作机制 | 第51-57页 |
3.3.1 基层政府主导下的项目扶贫 | 第51-52页 |
3.3.2 “五人小组”的执行机制、运行规则与监督机制 | 第52-54页 |
3.3.3 项目扶贫的利益分配 | 第54-57页 |
3.4 扶贫项目中多元主体的行为分析 | 第57-62页 |
3.4.1 夹缝中的乡镇干部 | 第57-58页 |
3.4.2 村干部的“经济账” | 第58-60页 |
3.4.3 农民的行动策略 | 第60-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4.项目扶贫的实践困境 | 第63-72页 |
4.1 项目扶贫的“内卷化” | 第63-66页 |
4.1.1 扶贫资源的“精英俘获” | 第63-64页 |
4.1.2 项目执行的偏差与精准的偏离 | 第64-65页 |
4.1.3 贫困群体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 第65-66页 |
4.2 扶贫工作效益的消解 | 第66-68页 |
4.2.1 “形式主义”扶贫 | 第66-68页 |
4.2.2 基层政府的“一元化”治理 | 第68页 |
4.3 村民功利化的膨胀与村落关系的紧张 | 第68-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5.项目扶贫基层治理的路径 | 第72-78页 |
5.1 强化项目执行监督,减轻基层负担,严防形式扶贫 | 第72-73页 |
5.2 实现基层政府的行政意志与村庄整体利益的内在统一 | 第73-74页 |
5.3 重塑乡村社会的伦理秩序 | 第74-76页 |
5.4 实现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参与 | 第76-78页 |
6.结语与讨论 | 第78-8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一 | 第91-94页 |
附录二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