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区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应急能力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2 国内外溢油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19页
        1.2.1 风险概念第15-16页
        1.2.2 溢油风险评估概念第16页
        1.2.3 国外溢油风险评估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4 国内溢油风险评估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国内外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9-25页
        1.3.1 国外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2 国内溢油应急能力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3 国内外区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第23-2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5页
        1.4.2 技术路线第25-27页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7-28页
2 基于AIS的航行海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分区第28-52页
    2.1 基于AIS的海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网格化评估第29-35页
        2.1.1 AIS船舶流量数据解析第29-30页
        2.1.2 海区网格划分第30-31页
        2.1.3 海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1-35页
    2.2 应用研究—以渤海为例第35-51页
        2.2.1 研究范围及网格划分第35-36页
        2.2.2 事故可能性分区第36-43页
        2.2.3 溢油事故规模分区第43-44页
        2.2.4 海域环境敏感区分布第44-46页
        2.2.5 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分区第46-48页
        2.2.6 渤海船舶溢油污染风险管理建议第48-51页
    2.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3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区域船舶溢油量及应急能力确定第52-69页
    3.1 概述第52-54页
    3.2 船舶最大可信事故溢油量确定方法第54-56页
    3.3 可能最大和最可能船舶溢油量确定方法第56-63页
        3.3.1 根据历史事故统计确定可能最大船舶溢油量第57-59页
        3.3.2 根据应急防备能力统计确定可能最大溢油量第59-61页
        3.3.3 可能最大和最可能事故船舶溢油量计算方法第61-63页
    3.4 应用研究第63-68页
        3.4.1 渤海海区船舶可能最大溢油量计算第63-66页
        3.4.2 小虎港区码头船舶可能溢油量计算第66-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考虑风险水平的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分配第69-90页
    4.1 基于随机情景模拟的溢油污染概率计算第69-72页
        4.1.1 海上溢油行为模拟数值模型第69-71页
        4.1.2 基于随机情景模拟的溢油污染概率网格化计算第71-72页
    4.2 码头溢油危害指数计算方法第72-73页
        4.2.1 海洋敏感区类别及其敏感指数第72页
        4.2.2 溢油危害指数计算第72-73页
        4.2.3 综合危害指数计算第73页
    4.3 码头溢油污染风险指数确定方法第73-74页
    4.4 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分配模型第74-79页
        4.4.1 港区码头联防体溢油应急目标第75-76页
        4.4.2 港区码头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第76-77页
        4.4.3 模型适用性说明第77-79页
    4.5 小虎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分配应用研究第79-89页
        4.5.1 小虎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目标第79页
        4.5.2 港区附近环境敏感区分布第79-80页
        4.5.3 随机情景模拟计算参数第80-87页
        4.5.4 码头溢油污染风险指数及应急能力分配第87-88页
        4.5.5 结果讨论第88-89页
    4.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5 区域船舶溢油应急防备能力评估方法的改进第90-107页
    5.1 机械回收能力评估模型第90-96页
        5.1.1 美国现行机械回收能力计算方法第90-92页
        5.1.2 国内现行机械回收能力计算公式第92-94页
        5.1.3 机械回收能力计算公式改进第94-96页
    5.2 分散消除能力评估模型第96-97页
    5.3 吸收吸附回收能力评估模型第97-98页
    5.4 评估方法应用比较第98-103页
        5.4.1 按照美国规定第99-101页
        5.4.2 按照中国现行标准规定第101页
        5.4.3 按照本研究方法计算结果第101-102页
        5.4.4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第102-103页
    5.5 小虎港区码头应急资源配置应用第103-106页
        5.5.1 计算结果第103-104页
        5.5.2 讨论第104-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7-111页
    6.1 结论第107-108页
    6.2 展望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海上交通枢纽工程的悬浮物数值模拟、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研究--以我国某人工岛机场建设为背景
下一篇:GIS空间数据分析中的分类变量相似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