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论文

典型岩溶湿地中微量元素配分及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6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9-14页
        1.1.1 湿地的价值及特性第9-11页
        1.1.2 微量元素的特性第11-12页
        1.1.3 湿地中的微量元素第12-13页
        1.1.4 选题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4-23页
        1.2.1 湿地水化学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2 湿地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3 水化学因子对微量元素配分的影响第19-22页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展望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1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6-33页
    2.1 草海湿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第26-27页
    2.2 草海湿地的地质条件背景第27-30页
    2.3 草海湿地的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0-33页
        2.3.1 样品采集第30页
        2.3.2 样品分析测试第30-33页
第三章 草海湿地水化学组成及影响因素第33-60页
    3.1 河水中的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第33-41页
        3.1.1 河水离子组成及水化学特征第33-36页
        3.1.2 大气降水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第36页
        3.1.3 流域岩石风化的影响估算第36-41页
    3.2 草海湿地水体化学组成及水化学变化的地球化学过程第41-58页
        3.2.1 草海湿地水化学组成特征第41-46页
        3.2.2 草海湿地水体中主要离子的来源第46-53页
        3.2.3 草海湿地水体水化学变化的地球化学过程第53-58页
    3.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草海湿地水体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0-74页
    4.1 草海湿地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与其他湿地的比较第60-62页
    4.2 草海湿地水体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第62-67页
    4.3 草海湿地水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综合评估第67-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草海湿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第74-99页
    5.1 草海湿地沉积物理化特征分析第74-75页
    5.2 不同水期草海湿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第75-79页
    5.3 不同水期微量元素差异的驱动因素分析第79-88页
        5.3.1 温度第80-81页
        5.3.2 流速(水动力学条件)第81-82页
        5.3.3 有机质第82-83页
        5.3.4 氧化还原条件第83-84页
        5.3.5 沉积物粒径第84-85页
        5.3.6 离子强度第85-88页
    5.4 草海湿地微量元素来源分析第88-93页
        5.4.1 数据统计与适用性检验第88-90页
        5.4.2 微量元素源分析结果探讨第90-93页
    5.5 草海湿地微量元素赋存形态与迁移机制第93-97页
        5.5.1 湿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不同形态的含量第94-96页
        5.5.2 湿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第96-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水体中微量元素形态的地球化学模拟第99-108页
    6.1 水体温度对微量元素存在形态的影响第99-101页
    6.2 水体酸碱度对微量元素存在形态的影响第101-104页
    6.3 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微量元素存在形态的影响第104-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七章 湿地水体中共存污染物对微量元素配分的影响第108-117页
    7.1 湿地水体中总氮总磷对微量元素配分的影响第108-110页
    7.2 总氮总磷影响微量元素配分的机制第110-112页
    7.3 抗生素对微量元素配分的影响第112-116页
        7.3.1 湿地抗生素浓度水平第112-114页
        7.3.2 抗生素对微量元素配分的影响第114-116页
    7.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21页
    8.1 结论第117-119页
    8.2 展望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7页
附录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改性对CO2吸附性能的模拟研究
下一篇:大柳塔煤矿土壤砷污染特征及修复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