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钢结构异型框架节点概述 | 第11-12页 |
1.3. 节点受力破坏的形态与原因 | 第12-14页 |
1.3.1 不同的地面运动状况 | 第13页 |
1.3.2 钢材缺陷及焊接质量 | 第13页 |
1.3.3 应力集中 | 第13页 |
1.3.4 高三轴应力 | 第13-14页 |
1.3.5 节点局部失稳 | 第14页 |
1.4. 钢结构框架节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大型钢框架异型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概况 | 第18-37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试件的设计 | 第18-23页 |
2.2.1 材料试验 | 第18-20页 |
2.2.2 节点模型设计 | 第20-23页 |
2.3 试验方案确定 | 第23-27页 |
2.3.1 试验设备 | 第24-25页 |
2.3.2 加载制度 | 第25页 |
2.3.3 量测内容 | 第25-27页 |
2.4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27-34页 |
2.4.1 试验现象 | 第27-33页 |
2.4.2 破坏模式 | 第33-34页 |
2.5 破坏状况分析及破坏机理研究 | 第34-37页 |
2.5.1 破坏状况分析 | 第34-35页 |
2.5.2 破坏机理研究 | 第35-37页 |
第3章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51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P-△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第37-40页 |
3.3 延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 耗能性能及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41-42页 |
3.5 节点承载力 | 第42-43页 |
3.6 刚度退化、强度退化 | 第43-46页 |
3.6.1. 强度退化 | 第43页 |
3.6.2. 刚度退化 | 第43-46页 |
3.7 节点域剪切性能及剪切变形分析 | 第46-48页 |
3.7.1. 节点域剪切性能 | 第46页 |
3.7.2. 节点核心区的剪切变形 | 第46-48页 |
3.8 应力应变分析 | 第48-5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各种控制参数对结构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4.1 概述 | 第51页 |
4.2 轴压比 | 第51-52页 |
4.3 梁高比(λ=h_1/h_2) | 第52-53页 |
4.4 焊接缺陷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异型节点域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54-61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异型节点域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54-60页 |
5.2.1 异型节点域的稳定性计算 | 第54-59页 |
5.2.2 异型节点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 第59-60页 |
5.3 节点板域局部稳定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试验结论 | 第61-62页 |
6.1.1 试验结论 | 第61-62页 |
6.1.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2页 |
6.2 本次试验的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2-63页 |
6.2.1 试验的不足 | 第62页 |
6.2.2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