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1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范畴 | 第17-23页 |
1.1 养老保险 | 第17-18页 |
1.1.1 养老保险含义 | 第17页 |
1.1.2 养老保险特点及重要性 | 第17-18页 |
1.2 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 | 第18页 |
1.3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 | 第18页 |
1.4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8-19页 |
1.5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理论 | 第19-21页 |
1.5.1 公平理论 | 第19页 |
1.5.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19-20页 |
1.5.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0-21页 |
1.6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必要性 | 第21-23页 |
1.6.1 促进城镇劳动力流动 | 第21页 |
1.6.2 缩小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维护养老权益公平 | 第21-22页 |
1.6.3 实现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 | 第22-23页 |
2 辽宁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及制度对接的障碍 | 第23-31页 |
2.1 辽宁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 第23-25页 |
2.1.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及现状 | 第23-24页 |
2.1.2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及现状 | 第24-25页 |
2.1.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及现状 | 第25页 |
2.2 辽宁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9页 |
2.2.1 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2.2.2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2.2.3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问题 | 第28-29页 |
2.3 实现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障碍 | 第29-31页 |
2.3.1 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限制 | 第29-30页 |
2.3.2 城镇社会不同养老保险模式差异较大 | 第30-31页 |
3 国内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的条件与经验 | 第31-36页 |
3.1 实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的条件 | 第31-33页 |
3.1.1 国家政策支持 | 第31页 |
3.1.2 财政投入力量加大 | 第31-33页 |
3.2 国内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经验 | 第33-36页 |
3.2.1 “城居保”与“城职保”对接方案,以北京市为例 | 第34页 |
3.2.2 灵活就业人员对接“城职保”方案,以重庆市为例 | 第34-35页 |
3.2.3 “城居保”与“城职保”对接方案,以广州市为例 | 第35-36页 |
4 辽宁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方案设计 | 第36-46页 |
4.1 辽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的原则 | 第36-37页 |
4.1.1 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 第36页 |
4.1.2 坚持经济发展水平与参保人缴费能力相匹配的原则 | 第36-37页 |
4.1.3 坚持主次整合、有序对接的原则 | 第37页 |
4.2 辽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的思路 | 第37-41页 |
4.3 实现辽宁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对接的模式分析 | 第41-46页 |
4.3.1 基于欧盟国家“分段计算”的分析 | 第41-43页 |
4.3.2 基于缴费年限折算的分析 | 第43-45页 |
4.3.3 基于公平指数公式折算的分析 | 第45-46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第47页 |
5.2.2 养老保险政策更多向弱势群体倾斜 | 第47-48页 |
5.2.3 弘扬孝道,加强养老保险宣传力度 | 第48-49页 |
5.2.4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第49页 |
5.2.5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