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基础 | 第18-24页 |
2.1 游憩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儿童游憩活动规律 | 第18页 |
2.1.2 青年人游憩活动规律 | 第18-19页 |
2.1.3 中年人游憩活动规律 | 第19页 |
2.1.4 老年人游憩活动规律 | 第19页 |
2.2 游憩空间布局理论 | 第19-20页 |
2.2.1 游憩活动的地域配置 | 第19页 |
2.2.2 集聚与分散 | 第19-20页 |
2.3 文保单位游憩设施设计原则 | 第20页 |
2.3.1 游憩与生活息息相关 | 第20页 |
2.3.2 游憩是一种文化 | 第20页 |
2.3.3 游憩过程是一种能量的生产过程 | 第20页 |
2.4 文物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方法 | 第20-22页 |
2.4.1 设计前实地考察 | 第20-21页 |
2.4.2 游憩设施设计要和环境相适应 | 第21页 |
2.4.3 设施设计要和文化相适应 | 第21-22页 |
2.5 景观游憩设施的设计须知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总体调查 | 第24-36页 |
3.1 沈阳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调研 | 第24-28页 |
3.1.1 游憩休闲设施分析 | 第24-25页 |
3.1.2 游憩指示设施分析 | 第25页 |
3.1.3 游憩购物设施分析 | 第25-26页 |
3.1.4 游憩环卫设施分析 | 第26-27页 |
3.1.5 游憩安保设施分析 | 第27页 |
3.1.6 游憩其他设施分析 | 第27-28页 |
3.1.7 沈阳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率汇总分析 | 第28页 |
3.2 沈阳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现状研究 | 第28-33页 |
3.2.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2 语义差异法的应用过程 | 第29-30页 |
3.2.3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3.3 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不足 | 第33-34页 |
3.4 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不足原因 | 第34-36页 |
3.4.1 缺乏游憩设施,没有形完善的游憩系统 | 第34页 |
3.4.2 可达性差,使用及其不方便 | 第34页 |
3.4.3 没有考虑可变因素 | 第34页 |
3.4.4 政府主导力不够 | 第34页 |
3.4.5 游憩地产品质量不高 | 第34页 |
3.4.6 游憩设施规划管理不到位 | 第34页 |
3.4.7 游憩设施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市况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沈阳文物保护单位景观游憩设施规划案例研究 | 第36-46页 |
4.1 考察地区位背景与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4.1.1 “上伯官城址”背景 | 第36页 |
4.1.2 谢荣策陵园背景 | 第36-37页 |
4.1.3 政府规划下的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4.2 考察地游憩设施现状及改进策略 | 第38-40页 |
4.2.1 上伯官城址 | 第38-39页 |
4.2.2 谢荣策烈士陵园 | 第39-40页 |
4.3 考察地游憩设施加强改造意义 | 第40-41页 |
4.3.1 游憩行为对景观的破坏 | 第40页 |
4.3.2 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 第40页 |
4.3.3 考察地游憩设施改造意义 | 第40-41页 |
4.4 明边墙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实践 | 第41-43页 |
4.4.1 明边墙现状概况 | 第41页 |
4.4.2 游憩设施设计实践 | 第41-43页 |
4.5 明边墙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