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第一章 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 第30-57页 |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定义 | 第31-39页 |
第二节 儿童戏剧的特征 | 第39-51页 |
第三节 儿童戏剧的功能 | 第51-57页 |
第二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 | 第57-89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儿童剧 | 第57-64页 |
第二节 从“儿童”的发现到新的儿童观确立 | 第64-71页 |
第三节 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 第71-86页 |
第四节 时代特征 | 第86-89页 |
第三章 黎锦辉与儿童歌舞剧 | 第89-118页 |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事业 | 第89-99页 |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开创 | 第99-113页 |
第三节 黎锦晖的贡献 | 第113-118页 |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 | 第118-149页 |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 第118-128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 第128-145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运动 | 第145-149页 |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 | 第149-179页 |
第一节 新时代主旋律儿童剧的崛起 | 第149-158页 |
第二节 老舍的《宝船》和《青蛙骑手》 | 第158-166页 |
第三节 刘厚明和《小雁齐飞》 | 第166-171页 |
第四节 王镇和《枪》 | 第171-179页 |
第六章 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 | 第179-204页 |
第一节 任德耀生平及其创作 | 第179-185页 |
第二节 任德耀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贡献 | 第185-195页 |
第三节 任德耀的影响 | 第195-204页 |
第七章 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 | 第204-227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戏剧发展概述 | 第204-208页 |
第二节 现实生活题材剧的新形象 | 第208-216页 |
第三节 童话剧中的新境界 | 第216-219页 |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新视角 | 第219-223页 |
第五节 从儿童戏剧到儿童电影 | 第223-227页 |
第八章 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 第227-245页 |
第一节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 第227-234页 |
第二节 澳门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 第234-238页 |
第三节 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 第238-245页 |
第九章 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 | 第245-256页 |
第一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概述 | 第245-252页 |
第二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略 | 第252-256页 |
余论 | 第256-258页 |
附录一:1919年—2010年儿童戏剧剧目一览表 | 第258-270页 |
附录二:1919 年—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理论专著书目 | 第270-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7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77-278页 |
致谢 | 第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