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国内外建筑能耗现状对比 | 第10-11页 |
1.1.2 国内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1.3 国内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能耗现状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严寒地区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1.3.2 公共建筑及公共建筑能耗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9-32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实践综述 | 第19-26页 |
2.1.1 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 | 第19-23页 |
2.1.2 美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 | 第23-25页 |
2.1.3 其他国家被动式建筑节能相关发展理念及探索 | 第25-26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26-30页 |
2.2.1 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探索 | 第26-29页 |
2.2.2 我国被动式技术演进脉络 | 第29-30页 |
2.3 国内被动式建筑发展应用障碍分析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 第32-46页 |
3.1 总体规划节能设计 | 第32-34页 |
3.1.1 建筑形体及形体组合设计 | 第32页 |
3.1.2 采光与通风设计 | 第32-33页 |
3.1.3 入口节能设计 | 第33-34页 |
3.1.4 外部环境设计 | 第34页 |
3.2 外围护结构设计 | 第34-42页 |
3.2.1 外墙节点设计 | 第35-37页 |
3.2.2 门窗节点设计 | 第37-38页 |
3.2.3 屋面节点设计 | 第38-39页 |
3.2.4 地面节点设计 | 第39-40页 |
3.2.5 无热桥设计 | 第40-41页 |
3.2.6 密封系统设计 | 第41-42页 |
3.3 可再生能源利用 | 第42-43页 |
3.4 内部节能系统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在吉林北高速服务区建筑中的应用设计 | 第46-73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46-51页 |
4.1.1 项目工程背景概述 | 第46-47页 |
4.1.2 项目基本信息介绍 | 第47-50页 |
4.1.3 设计要求 | 第50-51页 |
4.2 主要技术措施 | 第51-63页 |
4.2.1 适应性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 第51-57页 |
4.2.2 特殊构造节点无热桥设计 | 第57-59页 |
4.2.3 太阳能光伏发电能源补偿系统 | 第59-61页 |
4.2.4 清洁能源辅助供暖系统 | 第61-62页 |
4.2.5 其他节能手段 | 第62-63页 |
4.3 节能验算 | 第63-69页 |
4.3.1 检测软件介绍 | 第63页 |
4.3.2 基本信息及设计指标 | 第63-64页 |
4.3.3 模型建立 | 第64-65页 |
4.3.4 相关参数设置 | 第65-67页 |
4.3.5 模拟计算结果 | 第67-69页 |
4.4 节能检测 | 第69-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5.1 结论 | 第73页 |
5.2 推广价值分析 | 第73-74页 |
5.3 应用前景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