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变系统模态参数识别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图表清单 | 第9-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短时时不变假设 | 第16-17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时变系统有限元建模 | 第19-28页 |
| ·时不变悬臂梁有限元建模 | 第19-20页 |
| ·时不变悬臂梁的动响应求解 | 第20-23页 |
|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参数设置 | 第20-21页 |
| ·动响应求解基本理论 | 第21页 |
| ·Wilson-θ法求解动响应 | 第21-22页 |
| ·随机振动信号频域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 ·构造时变悬臂梁系统 | 第23-25页 |
| ·时变悬臂梁的动响应求解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 | 第28-55页 |
| ·时序分析方法简介 | 第28页 |
| ·ARMA 模型理论 | 第28-32页 |
| ·ARMA 模型算法简介 | 第28-29页 |
| ·ARMA 模型识别模态原理 | 第29-30页 |
| ·ARMA 模型系数估计 | 第30-32页 |
| ·AR 模型理论 | 第32-34页 |
| ·AR 模型算法简介 | 第32页 |
| ·AR 模型系数估计及识别模态参数 | 第32-34页 |
| ·时序模型算法仿真 | 第34-43页 |
| ·AR 模型算法仿真 | 第34-37页 |
| ·AR 模型阶次规律 | 第37-38页 |
| ·ARMA 模型算法仿真 | 第38-40页 |
| ·ARMA 模型建模方法 | 第40-43页 |
| ·时序分析算法小结 | 第43页 |
| ·时序模型阶次确定方法研究 | 第43-52页 |
| ·时序模型定阶方法简介 | 第43-44页 |
| ·奇异值分解方法理论 | 第44-45页 |
| ·奇异值差值法的介绍 | 第45-47页 |
| ·奇异值差值法的分析 | 第47-48页 |
| ·奇异值差值法应用于ARMA 模型 | 第48-50页 |
| ·奇异值差值法的改进 | 第50-51页 |
| ·时序模型定阶方法小结 | 第51-52页 |
| ·改变激励点和响应点 | 第52-55页 |
| 第四章 分段时序模型算法 | 第55-63页 |
| ·分段时序模型算法基本思想 | 第55页 |
| ·分段时序模型算法仿真 | 第55-61页 |
| ·虚假模态剔除方法 | 第55-56页 |
| ·时不变系统仿真试验 | 第56-58页 |
| ·变阶次时序建模方法 | 第58-60页 |
| ·时变系统仿真试验 | 第60-61页 |
| ·分段时序模型算法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变质量悬臂梁试验 | 第63-78页 |
| ·试验基本思路 | 第63-65页 |
| ·试验具体内容 | 第65-72页 |
| ·加铁粉过程 | 第65-67页 |
| ·试验参考值的设定 | 第67-69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 ·噪声影响分析 | 第72-76页 |
| ·变质量悬臂梁试验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算法改进尝试 | 第78-87页 |
| ·降阶次识别低阶频率设想 | 第78页 |
| ·引入傅里叶变换的移频特性 | 第78-82页 |
| ·移频特性简介 | 第78-79页 |
| ·仿真算例验证 | 第79-82页 |
| ·引入移频特性小结 | 第82页 |
| ·引入带通滤波器 | 第82-87页 |
| ·分析频带变窄 | 第82-84页 |
| ·试验中加入带通滤波器 | 第84-86页 |
| ·引入带通滤波器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 ·主要工作总结 | 第87页 |
|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