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信息时代面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2-25页
    一、选题意义第12-14页
    二、文献综述第14-21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21-23页
    四、研究思路第23-25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青年中的发展第25-57页
    第一节 基本理论第25-31页
        一、何谓“青年”第25-26页
        二、为什么“面向青年”而非其他第26-27页
        三、话语体系及功能演变第27-31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历程第31-40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形态第32-36页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丰富第36-38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基本特点第38-40页
    第三节 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第40-50页
        一、重视青年的逻辑起点第41-46页
        二、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鼎盛时期第46-48页
        三、理论界是影响青年群体的重要阵地第48-49页
        四、国民教育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主渠道第49-50页
    第四节 致敬经典——毛泽东哲学文风构建特色与赏析第50-57页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第50-51页
        二、毛泽东哲学文风的特点第51-55页
        三、对当下文风话风的启示第55-57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困境第57-68页
    第一节 与青年渐行渐远:趋于边缘化的窘境第57-59页
        一、理论对中国当代实践成就解释的乏力第57-58页
        二、对社会一些负面现象难以提供解释或解决之道第58页
        三、因批判精神的缺失带来的教条化问题第58页
        四、普及过程中的简单化、庸俗化第58-59页
        五、刻意追求所谓“纯学术”哲学导致脱离实践第59页
    第二节 不只是大众——对执政党的考验第59-62页
        一、文风折射党风政风学风第59-60页
        二、提高领导干部哲学思维能力任重道远第60-61页
        三、传统理论宣传方式方法面临挑战第61-62页
        四、话语软实力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第62页
    第三节 前苏联青年话语体系溃败的前车之鉴第62-68页
        一、学术政治化窒息了哲学的发展第63-64页
        二、机械的教育模式使青年思想陷入困境第64-65页
        三、苏共自我全面否定招致雪崩式溃败第65-68页
第三章 信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新要求第68-100页
    第一节 大变革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第68-85页
        一、对信息社会发展中几对矛盾的反思第68-77页
        二、对“虚拟”实践的现实拷问第77-83页
        三、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时代发展第83-85页
    第二节 信息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第85-90页
        一、基础教育普及和需求多样化使价值观念趋于多元第85-86页
        二、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第86-87页
        三、社会转型下社会参与家庭融入呈现异质性主体性第87-88页
        四、高度依赖网络重构学习工作生活理念方式第88-90页
    第三节 当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认同状况第90-96页
        一、呈现“高度认可”与“认知浅显”两面性第90-92页
        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有待强化第92-95页
        三、对创新话语体系的启示第95-96页
    第四节 当代青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缺失的主要原因第96-100页
        一、大背景之变:激荡的社会变革第96-97页
        二、主渠道之弊:传统的教育模式第97-98页
        三、小气候之弱:缺失的家庭功能第98页
        四、成长期之惑:青年身心特点的影响第98-100页
第四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思考第100-130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要适应新时代要求第100-105页
        一、实现革命性话语体系到建设性话语体系的转变第100-102页
        二、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术语的创新第102-103页
        三、处理好传统哲学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关系第103-105页
        四、构建让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方式第105页
    第二节 价值论转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选择第105-111页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要义第106-108页
        二、价值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第108-110页
        三、影响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第110-111页
    第三节 信息时代贴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方向第111-118页
        一、哲学形象的亲切感第111-113页
        二、传播方式的具像化第113-114页
        三、时间利用的碎片式第114-116页
        四、网络空间的广泛性第116-117页
        五、学习过程的参与感第117-118页
    第四节 用价值哲学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第118-130页
        一、再叙革命先辈魅力第119-121页
        二、必须照顾青年特点第121-123页
        三、既探寻真理,更扣问心灵第123-124页
        四、呼唤理性的批判精神第124-126页
        五、发挥网络新媒体的魔力第126-127页
        六、重视家庭教育的引领作用第127-130页
第五章 重塑贴近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实践探索第130-147页
    第一节 依托“青马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实践第130-134页
        一、用新媒体推动话语体系由“教育式”向“影响式”转变第130-132页
        二、正确处理创新实践中理论严肃性与语言娱乐化的关系第132页
        三、在实践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对青年的影响第132-134页
    第二节 面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影响力的模型构建第134-139页
        一、模型的确定第134-137页
        二、相关说明第137-139页
    第三节 向习近平学习文风话风第139-147页
        一、凝心聚魂: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第140-141页
        二、精神标识:形成与构建方式第141-143页
        三、根植人民: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第143-147页
结语 青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赢得未来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5页
附录 实证调查所用问卷第155-157页
后记与致谢第157-160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衰退:概念、现象与理论研究
下一篇: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强迫失踪问题